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
发布时间:2013-09-11 22:58:21 来源:本站整理 作者:


            浙江天童宏法禅寺沙门 圆瑛  述

    今解此经略分为三  初释经题  次释译人  後释正文

    初,释经题

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】

  此题八字,为一经之总,具有通别、能所、法喻三对,须略加解释,俾题中之宗旨既


,而经内之诸义易了。上七字是所诠之法,为别题,他部非此名故。後一字是能诠之文,为
通题,全藏皆名经故。金刚二字是喻,般若五字是法,此经按古德所判,七种立题中,是法
喻立题,法中般若深义难明,故假金刚譬喻以显之。
金刚者,以真金久炼而成刚,具有坚固、光明、锐利三义,以显般若之体,坚固不坏,
永劫常住;般若之相,光明擇毫SA无所障碍;般若之用,锐利能断一切烦恼。此假世间金刚
,坚明利三义易知者,以显般若,体相用三大难知之义。至於帝释有金刚王宝,三义更胜,
能坏一切,一切无能坏他,般若如之。
般若二字,是梵音,字已翻而音未翻,即四种翻译中,翻字不翻音;五种不翻中,尊重
不翻。若欲翻之,当翻妙智,或翻妙慧。以智慧二字,尚不足以尽其义,故留梵音不翻。世
间之科学,能发明无瞃电,飞机,唱琴等,亦智慧也,然只合於世间法,而不合於出世间法
,因其只能令物质文明之进步,而不能令生死轮而了脱,故不及出世般若。
般若有三:曰实相般若,观照般若,文字般若。实相者,一相也,乃是平等相,而非差
别相。即吾人本觉真心,而非分别妄心。世人之心,略说亦三:一为肉团心,在人身中,状
如倒?莲花,昼开夜合,此假名为心,无有思想功用,世人皆认为真者,一错也;复认此心
有思想者,二错也;此心果有思想,其人方死,此心仍在,何以不思?以此证之,知无思想
功用,不可认此肉团,以为真心。
二为妄想心,即第六意识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根各有识,此居第六。依意根所起之识
,故名第六意识。有同时意识,独头意识之分。同时者,同五识齐起,而缘五尘境界,缘境
之时,如摄影相似,摄之即交独头意识,种种分别,而起憎爱之惑,此心功用甚大,众生不
了虚妄生灭,认为真心。楞严经,佛告阿难:此非汝心,乃是前尘虚妄相想,惑汝真性,由
汝无始,认贼为子,失汝元常,故受轮转。此心起惑造业,乃生死根本。
三真如心,即实相般若,体性广大,犹如虚空,无在无所不在,能为诸法所依,诸法莫
不依此而得建立。(一)实相无相,空一切虚妄之相,而本体不空。(二)实相无不相,不
坏一切俗谛之相,而自体不变。(三)实相无相无不相,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真
俗圆融,如镜照像。若言其有,妙有非有;若言其空,真空不空,是之谓实相般若。
观照般若者,即依实相理体,所起观照智用。心光内凝,照了诸法,凡所有相,皆是虚
妄,而能照空妄相,方见实相,是之谓观照般若。
文字般若者,即经中始从经题,终至作礼而去。其中所有文字,而能诠理,具有妙用,
而实相之理,非此莫显,是之谓文字般若。
上述三种般若,不即不离,而三而一。实相般若,能为观照、文字二所依故;观照般若
,能观文字所诠之理,而契入实相故;文字般若,能诠实相本体,与观照妙用故。
此三种般若,体性坚凝,如金刚王,常住不坏,光明擇毫SA照见诸法本空,能断一切烦
恼,即如金刚,所具坚明利三义,故以喻之。
波罗密,译彼岸到。彼岸者,对此岸说。烦恼是此岸,菩提是彼岸;生死是此岸,涅?
是彼岸;凡夫是此岸,诸佛是彼岸。今依此经实相般若本体,而起观照般若妙用,照彻心源
,究竟得离此岸,而到彼岸矣。又智照现前,照了一切,照见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?,凡
夫即诸佛,自可不离此岸,而登彼岸,此乃上上根人,头头是道,处处逢源矣。
又有古德,以金刚二字,不作譬喻解释,即指金刚心,具足金刚观智,力用坚强,能破
根本无明,得超生死此岸,而到涅?彼岸。金刚心,即实相般若之体,依体而起观照般若之
用,故得到彼岸也。以上别题七字解竟。
经字,梵语修多罗,译为契经。契者合也,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具有贯摄常
法四义。贯者,贯穿所应知义理;摄者,摄化所应度众生;常者,三世不能易其说;法者,
十界所应遵其轨。又经者径也,即修行成佛之路径也,始从凡夫地,终至如来地,必须依此
经文字所诠之观照妙用,而契实相本体,方登妙觉。此经是成佛所必由之路径也。初,释经
题竟。

   次,释译人

【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】

 次释译人。此经结集於西乾,流通於东土。姚秦者,纪翻译之时也,拣非嬴秦符秦,乃
後秦姚兴在位时也。若言正统,当是东晋。以译经在秦,故曰姚秦。三藏者,经律论也。经
契一心,为定学藏;律规三业,为戒学藏;论甄邪正,为慧学藏。法者,轨持之义。师者,
模范之称。若受持三藏之法,以为自己师承,此自利释;若通达三藏之法,能为人天师范,
此利他释。译主兼二,故以称之。
鸠摩罗什,译主名,具鸠摩罗耆婆什;此翻童寿,谓童年有耆德故。有谓什父鸠摩罗
炎,母名耆婆,连父母为名。什者,善识此方文字之称。
译者,易也。谓易天竺之语,而为中华之言。周制掌四方之语,各有其官,北方曰译,
汉时译官,兼善西语,因以称焉。
译主既生,母即出家,得证初果。什年七岁,母亦令出家。日诵千偈。九岁随母到鋥宾
国,依?头达多法师,习小乘经论。十二岁,其母携还,至月氐北山,有罗汉见而?之,谓
其母曰:此子当善守之,如过三十五不毁戒,度人当不减摗㭎,若破戒,癨为才明曌,尴k师
而已。博通四围陀典,五明诸论,阴阳星算等术,莫不穷微尽奥。及还龟皍,名盖诸国。又
从须利耶苏摩,咨禀大乘,乃知从前学小之非,於是传习大乘,广求要义。後其母知龟皍运
衰,辞往天竺,进证三果。临行谓什曰:方等深教,当阐秦都,但於自身少有不利奈何!什
曰:菩萨之行,利物亡躯,大化得行,虽当硄镬无恨。乃留龟皍,止新王寺,复到鋥宾,为
其师?头达多,具说一乘妙义,达多感悟,反礼为大乘师焉。自是道播西乾,声流东震,我
国亦景仰师名。
符秦建元九年,有?星现於西域分野。太史奏曰:当有大智德人,入辅中国。符坚曰:
朕闻龟皍有罗什,得非此人耶?於是遣骁骑将军吕光,率兵七万,往伐龟皍。谓曰:朕非贪
地用兵,若得什师,即便退兵。龟皍王劝师入秦,至西凉。吕光闻符坚为姚苌所杀。乃自据
凉上,即三河王位。苌即位,闻师名,屡请,光不允。子兴立,复请不允。光卒,吕隆立。
姚兴伐凉,迎师至长安,待以国师之礼。乃集大德沙门八百馀人,从什受学。当弘始三年,
因见旧译经论,多与梵本不相应,乃新译经论九十八部,凡三百九十馀卷。所译此经,名金
刚般若波罗密。
此经共六译,一、什师,於姚秦弘始四年,居草堂寺所译,是今名。二、菩提留支,於
元魏时,住永宁寺译,与什同名。三、真谛,於陈朝住广州制止寺译,名亦同。四、笈多,
於隋朝住东都上林园译,名金刚能断般若。五、玄奘,於唐贞观十九年还国,文帝迎住西京
弘福寺译,名能断金刚般若。六、义?,於天后证圣乙未还国,至睿宗景云二年译,与奘师
同。
什师为七佛以来,译经法师,何以知之?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曰:什师所译经论,
何以迄今受持转盛?答曰:此师,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,甚得佛意。又什师临灭,集众誓曰
:自以?昧,谬充翻译,若所传无谬,当使焚身,舌根不坏。果如其言。师舌当同诸佛广长


相也。次,释译人竟。

    後,译正文,分为三分:
  Ⅰ、序分  Ⅱ、正宗分  Ⅲ、流通分

 此三分,始於道安法师,证於亲光之论。安师将经分为三分,人多讥毁自恃聪明。後亲
光菩萨论,译至中华,亦有三分。海内学者,始信安师有先见之明。自後凡解经者,皆遵之
。序分者,序述此经之缘起故。正宗分者,正明一经之宗要故。流通分者,流通经法於今後
故。

    Ⅰ、序分,又分二
  〔Ⅰ〕通序,亦名证信序  〔Ⅱ〕别序,亦名发起序

    〔Ⅰ〕通序

【如是我闻。一时,佛在舍卫国癨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】

  此通序,通於诸经皆有故,共有四义,(一)遵佛嘱,当时佛将入涅?,阿难悲痛万


。无贫尊者谓曰:汝是持佛法人,不可过哀,宜往佛前,请问後事。阿难曰:何後事?无
贫曰:当问:佛在世时,依佛而住,佛灭度後,依何而住?佛在之日,依佛为师,佛灭度後
,依谁为师?佛在之日,恶性比丘,佛自调伏,佛灭度後,如何调伏?佛所说法,理宜结集
,一切经首,当安何语?阿难承教,一一咨问,佛答曰:我灭度後,汝等依四念处住;依戒
为师;恶性比丘,默而摈之;一切经首,当安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某处,与弟子若干人俱

(二)断众疑,阿难结集经藏时,高皗法座,忽感相好如佛,众起三疑:一疑佛重起说
法,二疑他方佛来,三疑阿难成佛,至闻说如是我闻等,乃知阿难是承佛加被,三疑顿息。
(三)息诤论,阿难与众,德业齐等,若不推从於佛,难免诤论,今如是之法,乃我
从佛所闻,言非自作,故息诤论。
(四)?外教,西域外道经初,皆置阿欧二字,阿者言无,欧者言有,彼谓万法虽多,


出有无,故置经首。今则不尔,故?外教。
又证信序者,以具足六种成就,证明是法可信故。‘如是’即信成就,以信则言如是
,不信则言不如是,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故居其首。
‘我闻’,即闻成就,法若无闻,安能结集流通。
‘一时’,即时成就,时节若至,其理自彰。
‘佛’,即说法主成就,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,应机宣说。
‘舍卫国’,即处成就,不有处所,安成法会。
‘与大比丘众’,即众成就,若无大众,法将谁闻。总上六种,成就法益,故六成就
。六种既具,证明是法可信,是为证信序。
如是我闻。‘如是’者,指法之词;‘我闻’者,授受之意。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之
法,乃我阿难,亲从佛闻,非私淑诸人也。今据我所闻,当如是说,亦非言由自制也。
如是二字,既是指法之词,自当按定本经宗旨解释。此经实相般若本体,即如如理;观
照般若妙用,即如如智。依如如理,起如如智;以如如智,照如如理。理智不二,体用一如
,故名为如。
‘是’者,无非之义。即此一卷文字般若,其中所诠,无非诠此实相、观照二般若之全
体大用,故名为是。
‘我闻’者,乃阿难随顺世间,假称为我,非同凡夫妄执之我,亦非外道妄计之我。闻
者,从耳根发耳识,闻佛声教,不曰耳闻,而曰我闻者,以我为六根之总,废耳根之别而从
总故,故曰我闻。
阿难多闻第一,入耳达心,永不忘失,如来一代时教,阿难悉能忆持,所谓佛法大海水
,流入阿难心,故能结集经藏。
一时,即师资道合,机教相当之时。若论般若部,名虽八部,约类有十,(一)大般若
六百卷,(二)放光般若三十卷,(三)摩诃般若三十卷,(四)光硈般若,(五)道行般
若,(六)小品般若,各十卷,(七)胜天王所说般若七卷,(八)仁王般若二卷,(九)
实相般若,(十)文殊般若,各一卷。佛说般若,有四处十六会,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,二
给孤独园七会,三他化天,摩尼宝藏殿一会,四王舍城,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。此经乃大般
若六百卷中,第五百七十七卷。四处十六会中,第二处第三会之时也。
佛者,梵语佛陀,译为觉者,乃大觉悟之人,此方人好略,单称佛字,即指释迦牟尼佛
。按觉义有三:(一)本觉,即人人本具之佛性,是谓平等法身,与佛无二无别,故经:
大地众生,本来是佛,无奈凡夫迷而不觉,将佛性埋没在五蕴身中。
(二)始觉,由不觉故,或阅如来经教,或闻知识开导,方始觉悟自心即佛,依之起智
断惑,求成佛道。
(三)究竟觉,从本觉理,起始觉智,觉至心源,惑尽智满,法身理显,成无上正等正
觉,三觉已圆,万德毕具,故称为佛。
在,即住也,佛以无住为住,随机示现,见有可度机缘,即住世说法,所住之处,即在
也。
舍卫国,在中印度,即波斯匿王都城,此名称,又译丰德。古国丰四德,曰五欲,
财宝,多闻,解脱。余意:五欲财宝不可曰德。当分,国有五欲财宝之丰,人有多闻解脱
之德。
癨树,癨,即癨陀太子,此译战胜。波斯匿王,与他国战胜回朝,太子诞生,故赐是名
,以?喜也。树,乃太子所植之树,因须达多所感,施以供佛,故应?存其功,先曰癨树者
,推崇太子也。
给孤独园,‘给’者周给,幼而无父曰孤,老而无子曰独,如是老幼,常以财物周给,
安之怀之,令离苦恼,故得如是善名。本名须达多,此善施,平生乐善好施。按刊定记引
:波斯匿王有一大臣,名须达多,为儿聘妇,至王舍城,寄宿删檀那长者家。长者中夜而
起,庄严舍宅,营办供养。须达多问言:‘欲请国王耶?或为婚姻之会耶?’答曰:‘非也
,为欲请佛。’须达多一闻佛字,身毛皆竖。复问何以为佛?删檀那即为备述佛之功德。须
达多善根发现,喜悦无量,即问佛在何处?答曰:‘今在王舍城,竹林精舍。’须达多渴念
於佛,佛放光照之,忽见佛光,以为天明,即寻光行至城门下。佛神力故,门自开,寻路
而往,见佛在外经行。须达多一见,踊跃欢喜,不知礼法。时首陀天,化作四人,至世尊前

,接足礼拜,胡跪问讯,右绕三匝,却住一面。须达多依而行之。佛为说法,即证初果。乃

请佛言:‘惟愿临顾舍卫,受我微供。’佛言:‘可有精舍,能容我众否?’答曰:‘如见

垂顾,便当营办。’佛受请已,即派舍利弗尊者,同往舍卫,指授处所。惟太子之园,可容

佛僧。於是须达多,躬诣太子,议买其园。太子戏曰:‘能以金砖布满其地,即卖与卿。’

须达多即出金藏,为砖布地,太子感发,欲与共成功德,须达多不允。太子曰:‘金砖布满

,园则属卿,树根金砖铺不到,应当属我。’故曰癨树给孤独园,?标美名,共垂千古。
与大比丘众,此睵德也,‘与’者共义。大比丘,拣非小德劣器,皆道高德重,能为天
王大人所恭敬,如陈如为梵王所师,迦叶为帝释所师,故以大称。
比丘名含三义,即五不翻中,多含不翻。(一)乞士,外乞食於檀越,以养色身,内乞
法於如来,以资慧命。(二)怖魔,登坛受具足戒,夜叉硈善,魔闻生怖,恐出三界,魔界
减少故。(三)破恶,谓勤修戒定慧三学,能破贪睼矼诸恶故。
‘众’者,梵语僧伽耶,此和合众,有理和事和,理和则同证择灭无为,择灭者,以
正智拣择,灭诸烦恼。事和有六,(一)戒和同修,(二)见和同解,(三)身和同住,(

四)口和无诤,(五)意和同悦,(六)利和同均。
千二百五十人俱,此标数,般若会上,听众无量,此但举常随众。佛成道後,初度賅陈
如五比丘,次度三迦叶波,佛以智观察,知频沙王国师,优楼频螺迦叶,年一百二十岁,世
称大仙,机缘已熟,当往度彼,此人一度,众必云从。佛至其处,现大神力,折伏骄慢,其
师徒五百人,皆依佛为师;其弟伽耶迦叶,那提迦叶,师徒各二百五十人,亦皆受度。复度
舍利弗、目犍连,师徒各一百人,?耶舍长者子,同学五十人,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今
略零数。此等感佛深恩,常随侍奉。‘俱’,即同堂聚会,不相离。〔Ⅰ〕通序竟。

   〔Ⅱ〕别序

【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?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


,收衣?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】

 此别序,别在本经故,亦名发起序,序述此经发起之由,以为正宗之前导。此经,乃佛
就寻常日用,穿衣盙饭,去来动静,行住坐卧之中,直示般若真心,全体大用,以无言说法
,要人向日用中,识取本来面目,可与如来把手共行,同一鼻孔出气,以为正宗,降心住心
,发起之由。
‘尔时’,即六种成就,机缘成熟之时,如来欲施般若大法,默示住心无住,降心离相
,以为大众之模范,而启当机之问端。
‘世尊’者,惟佛十号具足,堪当此称。‘世’,即世间,六凡,为有情世间;三乘,
为正觉世间。佛为二种世间,九界众生,所共尊崇故。
‘食时’,将食时也。佛制日中一食,将食之时,先要行乞。乞食之法,应著大衣。佛
有三衣:(一)安陀会,名作务衣;(二)郁多罗僧,明入众衣;(三)僧伽黎,名福田衣
,即大衣,二十五条衣是也。律载凡入王宫,及皗座说法,聚落乞食,应著僧伽黎。
‘持斳穠者,梵语敹|h罗,此应量器。谓体色量,三皆应法故。体,则铁瓦所成;色
、则熏如鸠鸽;量,则应己食量大小。今佛所持之斳稟即四天王所献,过去维卫佛,所遗之
绀琉璃?。
‘入舍卫大城’,自外而内,谓之入。癨园,在城东南五六里,故须入也。内城周二十


。智度论:居家九亿。则地广人稠,其城可谓大矣。
‘乞食’者,佛制比丘,循方乞食,可以折伏贪慢,清?自活,此自利也;能令布施得
益,为世福田,此利他也。
‘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’。‘於’者在也;‘其’,指舍卫城中;‘次第乞’者,不分
贫富贵贱?秽之家,等心行乞;‘已’者,不论有缘无缘,乞至七家则已,又或乞足则已。
此等乞之法,乃如来内证平等理,外不见有贫富相,慈无偏利,可离疑谤。如须菩提贫乞
富,其意富者前生布施,今生获福,若不与续善根,福尽必苦;大迦叶富乞贫,其意贫者
前世悭贪,现世贫苦,若不令种善根,来世仍苦。二尊者之意,虽各不错,难免维摩诃斥,
为阿罗汉,心不均平。
‘还至本处,饭食讫’。‘还’者,自城还园,至本所住处,将所乞之饭,食之既讫,
即收衣斳稟洗其双足,敷展座位,而後宴然安坐。此世尊於日用中,去来动静,穿衣盙饭。
表面上,与人无?;真际上,与众全殊。一一任运随缘,了无住著,处处无非本地风光;将
一卷般若,住心无住真宗,降心离相妙法,和盘托出。其奈诸人,觌面错过。当时须菩提,
忽起观照般若,於世尊寻常日用中,得个消息。了知盙饭穿衣,头头是道,行住坐卧,处处
天真,实相般若本不离目前。故下文尽力硈睵,‘希有世尊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
菩萨’,发起请问。
金刚经破空论,引偈:‘衣食行坐事即理,一切?尼皆佛行,一一行中见实相,护念
付嘱善应知。’又彼论:末世甫欲趣向大乘,学深般若,便轻忽一切?尼细行,辄:大
道不拘小节,大象不由兔径,岂思如来大圣,法中之王,而著衣持斳稟乞食趺坐等,一一咸
同比丘威仪,曾无稍?。故知全事即理,设欲坏色三衣,而空谈惭愧忍辱之衣,何不并废
人间六味,而空谈法喜禅悦之味乎!
昔高峰妙禅师,室中垂问:大修行人,当遵佛行,因甚不守?尼。盖一切?尼,无非
佛行,安得名为兔径小节。既是不遵佛行,岂名大修行人。须知即一著衣,便具惭愧忍辱功
德之衣;即一饭食,便具禅悦法喜出世之食;即一行乞,便知如来行慈悲行;即一趺坐,便
知如来坐法空座。是故一一行门,无非实相,由此得名,为发起序。Ⅰ、序分竟。

   Ⅱ、正宗分,分二
  〔Ⅰ〕示降住其心,历彰般若妙用  〔Ⅱ〕明菩提无法,正示般若本体
  〔Ⅰ〕示降住其心,分二
  一、空生启请  二、如来许示

   一、空生启请

【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‘希有


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】

 此下正宗分,直至後偈‘应作如是观’为止。以後一段,至经终,乃属流通分。正宗者
,正是一经宗要之理。此经乃如来直显人人自心,所具实相般若本体,以及观照般若妙用,
体即是理,用即是智,依理起智,以智照理,如珠与光,不相离,般若本体妙用,原来不
假他求,只在寻常日用中。迷者,头头错过,悟者,法法全彰,所以如来,即向日用,动静
去来,穿衣盙饭处密示一番,且看谁能一肩担荷。
‘时’者,即如来密示降住其心,晏然安坐,无言说法时也。‘长老’,有二义:一、
生年长老,年高腊久;二、法性长老,断惑证真。而须菩提,则德腊双兼。梵语须菩提,此
翻空生。乃舍卫国,鸠留长者之子。初生之时,其家宝藏忽空,故以为名焉。长者大惊,即
召相者,占卜,其爻,既善且吉,又名善吉。七日之後,家珍复现,故又名善现。因含多义
,故不翻。此尊者解空第一,初在母胎,即知空寂,如是乃至十方成空,亦令众生证得空性
,金刚般若,乃谈真空实相妙理,故尊者为当机之众,然亦属影响众;乃过去东方,青龙陀
佛,倒驾慈航,大权示现,影响法会,助扬佛化者也。又为本经发起众。
‘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’,今空生领悟如来作略,欲为众生,作降住其心之标榜,乃知
般若无多旨,只在寻常日用中。不禁跃然而出,故曰即从座起。有所请问,必具常仪。偏袒
右肩者,西域国风,以偏袒为敬,袒即露肉也,右膝著地,合掌,以上皆属身业;恭敬二字
,属意业;而白佛言下,是口业,此明三业虔诚,方合请法之仪。
‘希有世尊’,此句是硈佛之词,希有者,希奇少有。且道空生,见个甚麽道理,世尊
尚未开口,即便硈为希有,莫道是硈佛成等正觉为希有?佛则树王得道,迄今多时,何待今
日而硈。莫道是硈佛说法度生为希有?佛则转妙法轮,数番淘汰,亦何待今日而硈。当知空
生豁开顶门正眼,亲见世尊面目,乃能以身作则,於日用衣食行坐中,密示住心降心之法;


动舌根,说法已竟,现奇特事,诚为希有,欲令众生,向自己去来动静中,穿衣盙饭处,起
观照般若之功;照见五蕴皆空,我法双泯,方可住无住之真心,降难降之妄想,而契合实相
般若矣。
‘如来’者,世尊十号之一。有应身如来,谓应机示现,後佛如先佛之来;有报身如来


谓乘如实之道,来成正觉;有法身如来,谓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何以法身无来


去?经:如来法身,毕竟寂寞,犹如虚空。取喻虚空者,圆满普撜緌,梵语毗卢遮那,此
擁腀切处,即属清?法身如来。倘若不擁艫则有来去,既然圆满周擁艫故无来去。
‘善护念诸菩萨’,约未得安住真心者说,言真心难住,当不住有边,不住无边,寸丝
不?,一尘不染,无住为住,方为真住。护念者,如来时时调护时机,心心爱念佛子,欲令
能得住於真住,故於乞食去来中,任运随缘,不住去来之相,密示住心之法,是以为善。
‘善付嘱诸菩萨’,约未得降伏妄心者说,言妄心难降,不可有心降,不可无心降,六
识不行,万虑俱寂,不降而降,是谓真降。付嘱者,如来时时传付方法,心心默嘱力行,欲
令能得降所未降;故於饭讫晏坐时,回光返照,不起分别之念,密示降心之法,是亦为善。

【‘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如何应住?何降伏其心?’】

 此是正请,前则硈睵如来,能於日用中,无言说法,甚为希有,若非上根利智,莫克领
略。此则启请如来,更以方便接物,曲垂开导,俾令在会时机,均沾法益。乃称曰世尊,善
男子善女人,下即请问之词。而男女所以称善者,以其能发佛心故也。
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’,阿耨多罗,此无上;三藐,此正等;三菩提,此
正觉。虽有翻译,而诸经仍存梵语者,即五不翻中,顺古不翻。最初译经师,以此是佛三觉
圆满之号,故意不翻,後皆依之。正觉者,已得真正自觉,了知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?凡
夫之不觉故。正等者,自觉之後,而能觉他,真正平等,?二乘之偏枯,不能入世利生,真
俗等观故。无上者,觉行圆满,证极心源,?菩萨虽能自他兼利,而分证未圆故。发是心,
即发求成佛道之心。心字是因,以上九字是果,欲求果觉,须发因心。
‘何应住,何降伏其心’,良以胜心初发,定力未充,不能同佛随缘安住,故问
何应住,是要求佛说出此心,欲契实相般若之理,有何方法,能令相应而住?又以妄心数起
,状如野烧,不能同佛自然降伏,故问何降伏?是要求佛说出此心,欲起观照般若之时,
有何方法,能使任运而降。然此二问,虽分降住,实互相资,如若真心得住,则妄心不降自
降;妄心能降,则真心无住而住矣。下文佛答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无住者,即不住色声
香味触法,缘尘分别之心;生心者,即生起修行六度,涉俗利生之心。所?离相,即降心之
法,住心亦在其中;所住无住,即住心之法,降心亦在其中,不二而二,二而不二。
昔障蔽魔王,领诸眷属,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,觅起处不得,忽一日得见,乃问曰:‘
汝依何而住,我一千年,觅汝起处不得?’齐曰:‘我不依有住而住,不依无住为住,如是
而住。’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!此经前半卷,答降住;後半卷,答发心。一、空生启请竟。

   二、如来许示,分二
  〔一〕印硈许说  〔二〕正为开示

   〔一〕印硈许说

【佛言:‘善哉,善哉。须菩提!如汝所说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,汝今谛


!当为汝说:】

 ‘佛’,即本师释迦牟尼。‘言’者,因问而答。重言善哉者,(一)佛先密示无言般


,空生善能领会;(二)佛欲重示有言般若,空生善能启请。若硈若请,皆善契佛心,故重


善哉,即所谓善而又善者也。故特乎其名而告之曰:须菩提!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未得住
心诸菩萨,善付嘱未得降心诸菩萨,汝今谛实而听,当为汝说。嘱以谛实而闻,谛审而思,
从此闻思,而起修慧,自可得证。智度论:听者端视如渴饮,一心入於语义中,踊跃闻法
心睵喜,如是之人可为说。此而不说,则为失人,故当为汝说。

【‘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’‘唯然。


尊!愿乐欲闻。’】

 前数句牒空生请词,应如是住降两句,应字平声,当也,有承前约後二解:承前者,善
男女既发佛心,应当如我,寻常穿衣盙饭,洗足敷座,一段本地风光,这就是了,以此无住
之住,即是安住真心;以此不降而降,即是降伏妄心。
约後者,即指後文,略示广详,降心离相,住心无住,故曰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‘唯然世尊,愿乐欲闻’,‘唯’者,谛信无疑,应诺之词,老子有言:唯之与阿,相
去几何?解曰:礼对曰唯,文雅也;野对曰阿,?俗也。空生对曰唯然者,已了如是住降之
义,一卷无言般若,早已说竟。
再曰:‘愿乐欲闻’者,是更请如来,大开方便,以言而言无言之道,令众生,依语言

之文
字般若,而起观照般若,得契实相般若。闻有三种:一曰闻言,耳根发识,但闻於言;二曰


义,意识依言,审察其义;三曰闻意,凝神静虑,寻义会意。说者,依意而现其义,依义而
发其言;听者,因言而寻其义,由义而会佛意,果能得意,则言义皆为筌揺,庶几而近於道



华严十地品:如渴思冷水,如饥思美食,如病思良药,如众蜂依蜜,我等亦如是,愿
闻甘露法。即愿乐欲闻之义。〔一〕印硈许说竟。

   〔二〕正为开示,分二
  1、明降住其心  2、彰般若妙用
  1、明降住其心,分三
  〔1〕略示降心离相  〔2〕略示住心无住  〔3〕广详降心离相

   〔1〕略示降心离相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!】

 佛见空生见解不谬,前既印硈许说,此去正为开示,盖空生启请,住心在先,降心在後


是急於证理;而如来所答,以既发菩提之心,自贵先历事行,以降妄心,妄降则真心无住而
住矣,故逆其次而答之。此经重在般若智用,须从降心下手,若能降著相之心,自然不住於
相,而住实相,虽单言降心,而住心自在其中矣。
诸菩萨,‘诸’者众也,若约发心,男女之机不一;若约修行,权实之位亦多。前善
男子善女人,此诸菩萨摩诃萨,前据能发大心,端由宿植善根;此对已发大心,即是现前
菩萨。菩萨,具菩提萨?,译觉有情,此方人好略,但称菩萨。觉有情作三种解:一约
自利解,所证觉道未圆,尚有识情存在故;二约利他解,自觉般若妙理,辗转觉悟有情故;
三约两利解,上求菩提觉道,下度法界有情故。
‘摩诃’梵语,此大,即菩萨中之大菩萨也。权教菩萨,著相修行,不足称大;实教
菩萨,所?离相,乃称为大。共有七义:(一)具大根,植众德本故,如本经:不於一佛
二佛三四五佛,而种善根,已於无量千万佛所,种诸善根。(二)有大智,能发菩提心故,
广度众生,不著度相。(三)信大法,能信般若波罗蜜故,下文:乃至一念生?信者,如
来悉知悉见,(四)解大理,了知众生本来是佛;实相般若,不离众生之心故。(五)修大
行,勤?六度万行,三心四摄,难行能行,难能,难忍能忍故。(六)经大劫,久经三
大阿僧癨劫,智悲?运,行愿不退故。(七)求大果,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。具斯
七大,方称摩诃萨。
‘应如是降伏其心’,‘应’亦平声,此中‘如是’,乃指下文度生离相之事,若起著
相分别之心,即妄心不得降,故此标示,下则别详。

【‘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


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馀涅?而灭度之。】

 众生类数不一,而言所有一切者,即包括无馀之意,以显菩萨发心之大,度生之广也。
众生者,众法和合而生,总之不出色心二法,分之乃多,取中而论,众生之身,有地水火风
四法;众生之心,有受想行识四法,内外八法,和合而生,故名众生。三界之内,乃有十二
类。除无色,属空散销沉;无想,则精神化为土木金石,此二类色想既无,故无可度。其馀
乃有十类,横而论之,当考楞严经:卵因想生,胎因情有,湿以合感,化以离应,情想合离
,更相变易,依惑造业,依业受报,各从其类。今则竖而论之,乃约三界六道:天道惟化生
。人道具四,胎生人人尽知;卵生者,?舍?弥罗母,生一卵,内含多子;湿生者,奈女及
湿生转轮王,皆湿生;化生者,宝女则从莲花化生。阿修罗亦具四生,化生修罗,归天趣摄
;胎生修罗,归人趣摄;卵生修罗,归鬼趣摄;湿生修罗,归畜生趣摄。地狱道惟化生。鬼
道通胎、化二生。畜生道具四生。
若有色,指色界,虽有圣凡外道之别,皆具色身,因色相胜妙故,独擅有色之名。若无
色,指空无边处天,以灭色归空,无有身相故;上三天虽然亦无身相,另有可称故,无色之


,独属空处。若有想,指识无边处天,以其无色,惟以识想相续为命故。若无想,指无所有
处天,以其能伏末那,(第七识)惟阿赖耶(第八识)独存,七识既伏,而无别,故名无想
。若非有想非无想,指非想非非想处天,以此天欲尽赖耶,深入灭定,以定力制伏,赖耶似
尽,故非有想,定力稍亏,赖耶似存,故非无想。此竖约三界而论,比前横约十类易明。
‘我皆令入无馀涅?,而灭度之’,‘我’字,是佛代发心菩萨,假称为我。‘皆令入
’,即尽上横分十类,竖列三界众生,悉皆令入无馀涅?,平等而普度之。
‘涅?’梵语,具般涅?那,略涅?;译为圆寂。谓真无不圆,妄无不寂。又言灭
度,灭二障,(烦恼障、所知障)度二死,(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)故。
涅?有四:(一)自性清?涅?,人人本有,个个不无,即自性天真,清?本然,不生
不灭之性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。(二)有馀依涅?,以智慧瞝,烧烦恼薪,子缚之惑虽断
,果缚之身犹存,尚馀此身,为分段生死所依故,名有馀依。(三)无馀依涅?,以烦恼既


,馀依亦灭,众苦永寂,无有馀依,故名无馀依。(四)无住处涅?,智悲?运,不住涅?
,还度众生,虽度众生,不住生死,故名无住处涅?。此令入无馀涅?者,即後二种涅?
也。

【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


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】

 ‘如是灭度’,即我皆令入无馀涅?而灭度之。众生类虽是十,其数实无量无数无边,
此三皆西域十大数之名:(一)阿僧癨,即无数;(二)无量;(三)无边;(四)无等;
(五)不可数;(六)不可称;(七)不可思;(八)不可著;(九)不可说;(十)不可
说不可说。菩萨上求下化,虽度如许众生,而不著度生之相,故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‘实无’二字,即般若全体大用现前。般若实相之体,本来平等,下文所谓,是法平等
,无有高下;般若观照之用,本来离相,下文所谓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此中实无,乃由
观照功深,实相理显,了知实无心外众生,亦无生死实法也。
起信论:如实知一切众生,及与己身,真如平等,无别?故,既无别?,故不见有众


为我所度。?名经:一切众生,毕竟寂灭,不复更灭,众生如是,我亦如是,既不复更灭
,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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众生,以众生性自涅?,本来是佛。故终日度而无度,而曰实无众
生得灭度,既非同著相之有,又非同落空之无。
何以故?是徵起解释之词。若菩萨度生,执著有我为能度,生为所度,即是四相未空,
妄心未降,与般若相背。四相者,合之就是我相,分之乃成四相:(一)我相,我者主宰为
义,属内心;(二)人相,人者形相立称,属外色;(三)众生相,众生者,众法相集而生
,即内外心色,合成五阴幻报;(四)寿者相,寿者即寿命相续,一期不断。合上四相,成
一我相,我相为诸相根本。菩萨我相未离,妄心何自而降?妄心未降,即非实教离相菩萨;
反显度生离相,方能降心,堪称实教菩萨。
此段文具四心:菩萨普度一切众生,是广大心;令入无馀涅?,是第一心;如是灭度无
量众生,必经时劫,是常心;实无众生得度,则不著四相,是不颠倒心。此四心,是一乘实
教菩萨所能发。若不离相,故曰即非菩萨。〔1〕略示降心离相竟。

   〔2〕略示住心无住

【‘复次,须菩提!菩萨於法,应无所住,行於布施,】

 ‘复’者重复,‘次’即次第,上章已示降心之法,此章乃示住心之法,故重复次第,
呼召空生而告之。‘於法’法字,当作两解:
一、法者,即指众生心法。住与无住,当然在心。‘应’者当也,诫勉之词,故诫之曰
:菩萨於心,应当无所住著,修行布施。如下文: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非住者,即非住
般若实相本体也。
二、法者,即指六尘诸法。菩萨布施,不出六尘,故勉之曰:菩萨於六尘诸法,应无所
住著而行布施。下文: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也。此以无住为住,而妄心则
不降自降矣。虽单言住心,而降心亦在中矣。上科是度生离相,破我执;此科是布施无住,
破法执。我法二执,为九界众生,分段变易二生死因。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者,不
得不破除之。故空生启请降住之法,而如来即教以观照般若妙智,作我法二空观,以照破之

【‘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】

 ‘所谓’二字,指释之词,承上菩萨於法,即所谓色声等六尘诸法,菩萨行布施时,一
一不住法相。‘布’者普也,‘施’者也,此中六尘普,即包括三檀,色香味触四尘,
属资生、无畏二施,既施以四尘资生之具,可无丧生之畏;声尘属法施,法尘兼三者。
不住是理观,布施是事行。若专?事行,不明理观,所修著相,未得住心之法,故如来
告以应当如是,不住於相,了达三轮体空,内不住能施我相,外不住受施人相,中间不住所
施财法等相,非独不住有相,?不住无相,即观照现前,有无俱遣,终日布施,终日不住,
正是百花丛过,叶叶不沾裳。
问:菩萨修行六度,何以独言布施?答:坛义(即布施)摄於六,资生无畏法,此中一
二三,名为修行住。举一布施,六度全摄。资生施摄一,以财物资他之生,即檀度。无畏施
摄二,无畏者,令众生心离怖畏,於无冤者,不起恼害,令其心离怖畏,即持戒度;於有冤
者,不图报复,亦令心离怖畏,即忍辱度。法施摄三,对众说法,心无疲倦,即精进度;众
难纷纭,说法无乱,即禅定度;鉴机施教,乐说无碍,即智慧度。不住相布施,即不住六度
万行之相,一一皆即实相,全体大用故。

【‘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东方虚空可思


不?’‘不也,世尊!’‘须菩提!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?’‘不也,世尊!’
‘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】

 ‘何以故’徵起之词,恐人疑,施既无住,何有福?故曰:我要菩萨不住相施者,
何以故,以不住相施,施契法性,法性广大,犹如虚空,其福转多,故即借十方虚空为喻,
试问当机,令审可思量不?‘不’字上声,即否字,当机直答不也,即不可思量。佛乃以法
合喻,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,不可思量。末二句结劝:菩萨但欲住心者,当
如我所教,以无所住法,住於般若真空实相之中,?破恶取空见。〔2〕略示住心无住竟。

   〔3〕广释降心离相,分二
  A、约佛法广释  B、约圣果广释
  A、约佛法广释,分三
  〔A〕佛身离相  〔B〕果法离相  〔C〕引事癋胜
  〔A〕佛身离相,又三
  a、正明离相  b、问答除疑  c、结成离相

   a、正明离相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’‘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

以故?
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’】

 此断第一种,无住行施得佛疑,恐疑既以无住行施为因,如何能得佛相庄严之果。众生
多以佛果是有为身相,不达相即非相,未审当机,对离相之旨,曾否彻悟,所以举个话头,
试他一试,问曰:须菩提!於意何?‘於’者在也,即所谓在汝意中,作何见解?还可以
丈六之身,三十二相,见如来麽?‘不’字,即探问之意,探其见解,到底如何。空生即应

声答曰: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,得见如来。了知有相者应身,而如来法身清?,犹若虚

空,讵可以身相见耶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自行徵释,谓如来所说身相,乃是有为生灭,随机应现之身相,即非无

为,不生不灭之法身实相。此中不可以三字,?即非二字,皆当机妙悟,法身离相之旨,盖

实相不变随缘,说为身相;随缘不变,即非身相,此则已悟报化非真,不离於真矣。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’】

 此佛见当机,见处不谬,即迎其解,而广之曰:不惟佛身如是,举凡所有世间出世间,

十界依正因果,染?诸相,无论圣凡,一一皆是,虚而不实,妄而不真,当体即空。下二句

更进一步,教其起智观察,照见诸相真空实相,即能便见如来法身。
又一解,‘非’字作无字解,若见一切诸相,无有差别之相,惟是平等一相,则即见如

来法身矣。下文: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诸法虽多,体本是一,诸法之相,任从生灭;诸

法之体,如如不动。如依金作器,器器皆金,但能即器而见金,自无器之差别相,便见金之

平等相,更不必器而求金也,试以喻合之,凡所有器,皆是虚妄,若见诸器非器,即见真

金,此亦如是。a正明离相竟。

   b、问答除疑,分四
  〔a〕空生疑问  〔b〕如来诫答  〔c〕显示根深  〔d〕释其所以

   〔a〕空生疑问

【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’】

 此断第二种,因果俱深无信疑。上文无住行施,为清?因;非相见佛,为清?果。因果
俱深,恐难信解,故发疑问。‘颇有’者,可曾有也,如是指法之词,即指无住行施,非相
见佛,之言说章句。可曾有众生,闻此而生实信麽。‘实信’者,真实之信也,颇有与末不

字,正是疑关待破。〔a〕空生疑问竟。

   〔b〕如来诫答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後,後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能生信心,

以此为实,】

 莫作是说,即佛警诫之词,谓不作是说也。不特现在实信有人,即末法世中,亦不无其
人。後五百岁,准法轮预记:如来灭後,正法像法,住世各一千年,末法万年,初五百岁
,解脱坚固,(众生修行得道者多)二五百岁,禅定坚固,三五百岁,多闻坚固,四五百岁
,塔寺坚固,最後第五五百岁,时当末法之初,诤坚固,虽然五浊炽盛,尚有持戒修福之
人,於此无住行施,非相见佛之章句,能生深信之心,以此乃为真实不虚之法。戒者,防非


恶为义,持之贯在摄心,内既无三毒之恶,外安有七支之非,持戒属无畏施,修福属财法二
施,末法自有能修三檀,广修六度之人,於此文字般若之章句,能生信心,而起观照般若之
工夫,以此为契实相般若之妙理,讵可疑为无人信解耶!〔b〕如来诫答竟。

   〔c〕显示根深

【‘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,闻是章句,

乃至一念生?信者,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】

 ‘是人’,即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人,於久远劫来,事佛之多,深种善根,植诸德本,
故得闻如是言说章句。‘善根’者,非指无贪等三善根,乃指能发无上菩提之心,以为众善
之根,万德之本。‘乃至一念生?信’者,信而曰?,乃极至一念不生疑虑,不染纤尘,方
名为?。如来能以他心尽知,佛眼尽见如是众生,得如是无量福德;即如上所说,如十方虚
空,不可思量之福德。故曰无量,获福之多,?信所感,亦即根深,与经功所致。下文:
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〔c〕显示根深竟。

   〔d〕释其所以

【‘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】

 此顺释生信得福所以,实由已得三空故,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。此已达我空,无我执也
。无法相,即已达法空,无法执也。无非法相,即已达空空,无空执也。非法相,即是空相
,若住在空相之中,亦是法执,故?空亦当空却,既得三空,故福德无量。

【‘何以故?是诸众生若心取相,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


以故?若取非法相,则著我人众生寿者,】

 此转释所以,意谓何以故,定要空却诸相?是诸众生,若心有取相,即著迷识四相,是
我执不空;若取法相,即著迷智四相,是法执不空。
何以故?空相亦要空却,若取非法相,虽不执我法,了达二空,而空法未离,仍著迷智
四相,名为顶堕细障,譬如,百尺竿头坐的人,虽然得法未为真,百尺竿头重进步,十方刹
土现全身,此三个‘取’字,即众生三种心病,我法二病,用我法二空药治之,空病乃执药
所成,病愈而药亦除,方得无碍。b、问答除疑竟。

   c、结成离相

【‘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


法尚应,何癋非法。】

 此结前证劝,‘是故’二字,是取法相,非法相,皆堕四相之故。凡修般若慧行者,不
独不应取法相,?不应取非法相,取之则堕空病。世有侈谈无相,一总俱空。妄谓不著戒相
,不知全堕破戒相中;妄谓不著福相,不知全堕众罪相中。是以如来婆心苦口,叮咛垂诫,
不应取非法相,若取非法相,则我执宛然,不仅法执而已。以是义故者,以是执药成病之义
故,空本是药,可以对治我法二执,若取著於空,药亦成病,反成空病难医。永嘉禅师:
豁达空,拨因果,莽莽荡荡招殃祸。故佛举证劝勉:汝等比丘,知我平日说法度人,喻之
如筏;未渡须用,既渡当。法尚应,何癋非法之空,讵可取著不耶!〔A〕、佛身离
相竟。

   〔B〕果法离相,分三
  a、如来双审  b、空生双答  c、承上双释

   a、如来双审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’】

 此断第三种,不取何得说疑。既一切不取,何以如来得证菩提,说法度生耶?为断此
疑,故问当机,看他作何见解。a、如来双审竟。

   b、空生双答

【须菩提言:‘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


。】

 此空生,悟明实相般若,中道妙理,超情离见,故一承如来双审,便即应声直答:如我
解佛所说筏喻之义,未渡当用,到岸应。无有一定之法,由是而知,无有定法,名为无上
菩提。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无定者,不定取,不定,不定空,不定有,取空有,皆
落情见,般若则超情离见,故皆无之。b、空生双答竟。

   c、承上双释

【‘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,皆


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’】

 此空生承释,何以故无定?若定有法名为菩提,定有法如来可说,则取法相,全属有边
;若谓无有法名为菩提,及无有法可说,则取非法相,即属空边。空有二边,俱非实相。当
知菩提无相,不可相取;般若无言,不可言说。非法相,即离有;非非法相,即离空;空有

不羁,全归中道。
‘所以者何’以下,乃重徵复释。‘一切贤圣’,即三乘贤圣;无为法,即所证真如无
为之理。真如本无差别,而一切贤圣,依此修证,浅深不等,而现差别耳。譬如虚空非丈尺
,掘地一丈,则显一丈虚空,掘地一尺,则显一尺虚空;又如象马兔,三兽渡河,足有浅深
,浅深皆不离於河。〔B〕果法离相竟。

   〔C〕引事癋胜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

’须菩提言:‘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,福德多。’】

 上言无为法,乃是离相,?非落空。恐人疑误,故引大千宝施,较量福德。三千大千,
为一佛所统之世界。三次言千,方成大千。如一小千世界,有一须弥山,盠立大海之中,东
西南北四面,有四大部洲,上有六欲天,为初禅天所统,积至一千个初禅,为二禅天所统,
名小千世界;又积一千个二禅,为三禅天所统,名中千世界;又积一千个三禅,为四禅天所
统,名大千世界。宝满大千,持用布施,而施心既广,得福自多。
‘何以故’,乃空生自已徵释,是宝施所得之福德,乃有为福德之相,即非无为福德之
性。是故如来问我,我据俗谛说福德多。末句‘如来说’三字,不可相连,连则与上文相反

【‘若复有人,於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!


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!所谓佛、法者,即非佛、法
。】

 上引事,此癋胜。有人受持,是自行;为他人说,是化他。能诠之文字,不拘多少,乃
至四句偈等,无论自行化他,其福悉皆胜彼。论偈:法施具足二庄严,财施非因故非胜。
应知法施离取著,取著不名为受持。
此经乃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,是称法宝;为人解说,即是法施,岂仅得
福,而且获慧,故具足二严。大千宝施,但属财施,非无漏福慧因,故非胜。法施离一切取
著,般若智以常明,不著我相,法相,空相,正得福德性,故能超福相。受持四句偈,诸家
所指不定,有谓一切有为法四句,有谓若以色见我四句,又有指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


相非相,即见如来四句,种种不一,不必泥执,但求活句,勿滞死句,庶不被文字障矣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转释法施超胜,此经般若,称为佛母,故能出生一切诸佛,及诸佛所证
,无上正等正觉之法,当知此经,即是大总相法门,不独佛法从此而出,乃至一切诸法,无
不依此而得建立。至末三句,佛恐人执有佛见法见,又不合般若离相真宗,故呼空生之名而


之。
昔雪峰义存,问德山:‘如何是从上宗乘?’山打一棒。明日又问,山曰:‘我宗无语
句,实无一法与人。’峰因此有省。法眼:‘证佛地者,名持金刚经。经言:一切诸佛,
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且道唤甚麽作此经,莫是黄卷赤轴底是麽,且
莫错认。’有僧问首山:‘一切诸佛,皆从此经出,如何是此经?’山曰:‘低声低声。’
又问:‘如何受持?’山曰:‘不染污。’案宗门持此经,皆从无字处,直透向上,会得此
旨,可与参金刚心印矣。〔3〕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竟。

   B、约圣果广释,分四
  〔A〕历明无住  〔B〕正明无住  〔C〕喻明无住  〔D〕较量显胜
  〔A〕历明无住,分三
  a、小乘圣果  b、佛所得法  c、菩萨庄严
  a、小乘圣果,又二
  〔a〕泛论  〔b〕确证

   〔a〕泛论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“我得须陀洹果”不?’须菩提言:‘不也,


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’】

 此断第四种,小乘得果是取疑。上言佛法即非佛法,佛意若存佛见法见,即是取著,取


即非佛法。恐疑:无为法既不可取,而须陀洹等,何各有取证耶?故以四果有无作念诘
之。‘作念’,即是取著,不作念即是无住,既一一不自作证,愈信如来所说佛法,即非佛
法,真是无住妙法也。前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此四果即其证也。初果为见道
位,二三为修道位,後一为无学位。初果於凡夫地中,发出界取灭之心,以十六心,断三界
八十八使见惑尽,乍见空理,故名见道位。
十六心者,谓欲界四谛下,各一忍一智,以成八心;上二界为一四谛,亦各一忍一智,
又成八心。忍即无间道,是正断惑时;智即解脱道,是当断了时。断至十五心,道类忍时,
名初果向,至十六心,道类智时,名证初果。梵语须陀洹,此入流,已断三界粗惑,预入
圣人之流故;又名逆流,能逆生死欲流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。
如来善用权智,故问当机,在汝之意以为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,‘我得须陀洹果’不
,‘不’字是作不作是念,以此勘验,且看空生见解如何。当机答言不也,世尊!是早悟不

取无住之理,故在众中,扬眉吐气,应声直答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“我得斯陀含果”不?’须菩提言:‘不也,

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’】

 此二果,已断三界见惑,进断思惑;?下三果,俱属修道位。思惑约三界九地,每地九
品,共八十一品。用九无间道,九解脱道,方能断尽,名得漏尽。此位但断欲界前六品思惑
。按须陀洹人,要断欲界九品思惑,须经天上人间,七返受生,上上品润二生,谓两生天上
,两来人间,方能断故;上中品,上下品,各润一生;中上品润一生,至此名二果向;中中
品,中下品,合润一生,以上共六生;断欲界六品思惑,即证二果。
梵语斯陀含,此一往来。因欲界後三品思惑未断;下上品润半生;下中品,下下品,
合润半生;尚须一往天上,一来人间。故名一往来。而实无往来者,即无著往来之相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“我得阿那含果”不?’须菩提言:‘不也,


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’】

 此三果,已断欲界六品思惑,进断下三品残惑,九品断尽,即证三果。更无下界润生之
惑,不必再来欲界受生,故名不来,而实无不来者,即无著不来之相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“我得阿罗汉道”不?’须菩提言:‘不也,


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“我得阿罗汉道”,即为著我人
众生寿者。】

 此四果无学位,断欲界九品思惑尽,上生色界,於那含天中,进断上二界,七十二品思
惑尽,子缚见思俱断,超出三界,不受後有之身,故名阿罗汉。阿罗汉,译为不生,又无


,而不作是念,我得无生者。何以故?以实无有一法名无生,但以界内见思烦恼,生死之因
既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自无分段生死之果。若阿罗汉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取
著,心有所证,法执炽然,又堕迷智四相矣。上三果者,乃是带果行因,故得果名;此一
道者,已证涅?无学道故。〔a〕泛论竟。

   〔b〕确证

【‘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:“我是


欲阿罗汉”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“我得阿罗汉道”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!
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’】

 此空生复述自行为证,以己方人,以显离著无住之义。夫有欲则有诤,有诤则名喧杂,
非真寂静。无诤三昧者,即无人我是非,一心安住,寂然平等。华严经:‘有诤说生死,
无诤说涅?。’‘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’,我亦不作是念
,若作是念,即是有著,世尊即不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。阿兰那,此无喧,亦寂静,皆
无诤之义。实无所行者,即离其取著分别之心,不著於所行之行也。a、小乘圣果竟。

   b、佛所得法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於意何?如来昔在燃灯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’‘不也,世尊!如来


燃灯佛所,於法实无所得。’】

 此断第五种,然灯得记是取疑。上言小乘圣果不可得,恐疑如来,昔在然灯佛所,亲得
然灯受记,汝於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,岂非有所得耶,故兴此问。
空生答以於法实无所得。深明佛在然灯佛时,悟无生法忍,故得受记。无生法忍者,不
见有少法生,不见有少法灭,实无所得,故名无生法忍。如演若达多之头,醉汉衣之珠,


时无失,悟时无得,乃至榝星悟道,圆满菩提,亦复归无所得。
偈:悟无生忍获授记,无生无性无所得,是故了无所得时,方堪无上菩提记。然灯佛
,是如来第二阿僧癨劫本师。大论:此佛降生王宫,身光如灯,以至成佛亦名然灯。
直解: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於授记言说之中,实无所得。以然灯所记,记是语言;如

来所闻,闻唯语言;语言非实,举体全空。是故然灯说而无说,释迦闻而无闻,但自以无分

别智,证此无分别理,智与理冥,境与神会,离言说相,故不可说;离心缘相,故不可取。

唯识颂:若时於所缘,智都无所得,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。既属智证,故於法实无所

得。b、佛所得法竟。

   c、菩萨庄严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’‘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则非


严,是名庄严。’】

 此断第六种,严土违於不取疑。上言四圣果位无得,如来因地亦无所得,恐疑菩萨,何
以广修万行,庄严佛土,岂非有所取得耶?故举问以验,是否有疑。土字应读去声,度音。
空生已知菩萨修行严土,不住於相。故答不也。‘何以故’下,徵释其义,非严而严,繁兴
万行,不违俗谛,故曰庄严佛土;严而非严,廸绝诸相,不违真谛,故曰即非庄严;佛事门
中,不一法,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,双融二谛,全归中道,故曰是名庄严。‘是名’者,
不落空有二边,真空不碍妙有,是故名曰庄严,妙有不碍真空,是但名曰庄严。
破空论:土有四种,一常寂光土,即自受用处;二实报土;三方便土;四同居土,即
化众生处。而皆不离自心。故?名经:随其心?,则佛土?。非离自心外,别有依报可庄
严也。若了达心外无土,?心即是?土,终日庄严,而无庄严之相可取,亦无庄严之相可著
。故曰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?名经: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?土,教化於众
生。〔A〕历明无住竟。

   〔B〕正明无住

【‘是故须菩提,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?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

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】

 ‘是故’二字,乃承上结归之词。从空生启请,何应住,佛则答曰:应如是住。略示
文中。又曰菩萨於法,应无所住。复於广释文中,验明小乘圣果,不作是念;然灯授记,实
无所得;菩萨严土,即非庄严;一一皆明无住之义,故至此结曰:以是无住义故,菩萨摩诃
萨,应如是生清?心。‘应’字平声,‘如是’二字,即指上来广略所示无住之法。
生清?心者,即生六度万行无住之心。若心有住,即有取著;既有取著,即便染?,不
得名为清?。今清?,而曰生心,即终日繁兴万行,毕竟不染一尘也。
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此二句,乃佛自释生清?心之文。生心即生布
施等六度之心;清?,即不住布施等六度之相,?非无事为清?也。如上文所谓,不住色布
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
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‘应’字亦平声,此二句正明无住,重申结定其义。应无所住者
,真空也,即不住一切有为之相;而生其心者,妙有也,即生起六度妙行之心。正无住,不
妨生心;虽生心,依然无住,此即般若理事无碍,真俗圆融,中道第一义谛之行,能修是行
者,为菩萨摩诃萨也。
菩萨无住为住,不碍随缘而住,住即非住;不生而生,何妨任运而生,生即非生。正所
谓终日无住,终日生心;终日生心,终日无住。
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,其病全在一住字。六根对六尘,眼见色而住於色;乃至意对法,
而住於法。处处粘住,时时缚著,无由解脱。致令虚灵本性,全为六尘所蔽。果能六根对境
,过而不留,如镜照像,一无著,便是无住工夫,自可转识成智。
二乘之所以为二乘者,其病亦在一住字,虽不住世间诸法,而住著涅?,所以沉滞化城
,不至宝所。
权教菩萨之所为以权教者,其病亦在一住字,虽修六度万行,而住著事相,所以三轮未
空,不到彼岸。
此经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,正化声闻乘为菩萨,令其回小向大,从空出假,
生六度万行之心,不住六尘布施之相,故曰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昔日六祖闻经至此,便於言下大悟,乃曰:何期自性本自清?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
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物。按六祖悟道,即从此处悟入,当
知此二句,真金刚全经之心印也。
学者受持是经,於此二句,切须著力体会,果能明此无住生心之理,则观照般若现前,
尘尘是宝,法法皆真,何处不是本地风光,何物不彰实相妙体,是以空生,於如来乞食之时
,向去来动静,穿衣盙饭处,触著些子,故睵为希有世尊;曹溪得法,亦不外会此无住真理
而已。〔B〕正明无住竟。

   〔C〕喻明无住

【‘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於意何?是身为大不?’须菩提言:‘甚大,

世尊
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’】

 此断第七种,受得报身有取疑。上圣人之法,无为无取,而所得报身,岂非有取耶?


有此疑,故巧设一问,以喻显法,借事明理,令人易知易解也。先就喻论事,问:譬如有
人,正报身量,如须弥山王,是身为大不?尊者亦就事直答曰:甚大,世尊!
须弥,梵语具须弥卢,此妙高,四宝所成:曰妙,独出群峰,曰高,居大海之中,
下踞金刚际,上齐忉利天,入水八万四千由旬,出水亦然。纵使海浪千寻,此山巍然不动,
统六万诸山,而为眷属,故称为山王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释成。佛说此身虽大,以非绝待无为之身,但属对待有为之身,是名大身

。无
为之身者,法身也,包太虚以无外,含万象而有馀,非色法之所收,岂形相之可取,弥满清

?
,中不容他;楞严所谓,清?本然,周撟鎘界是也。有为大身,乃是对小言大之大,若大外


小可对,则非真大,但不过名之为大而已。
若欲合法显理,须弥合报身;四宝所成,合常乐我?四德;独出群峰,合超越九界以独
尊;在大海中,合在生死海而成道;入水出水,各八万四千由旬,合由八万四千烦恼海,显
示八万四千妙法门;波浪不能动,合境风识浪,俱不为碍;统诸山为眷属,合统御菩萨圣众
,以为法眷。报身虽然尊特殊胜,仍说非身者,即报化非真佛也。又山王虽大,而不取我是


王,以无分别无住著故;佛身如之,亦不取著我是法王。〔C〕喻明无住竟。

   〔D〕较量显示胜,分二
  a、较量  b、显胜

   a、较量

【‘须菩提!如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河,於意何?是诸河沙宁为多不?’须


提言:‘甚多,世尊!但诸河尚多无数,何癋其沙!’】

 上来砯彰无住之理,故复举喻较量,以显持说之功,恒河即腫伽河。译为天堂来河,以
其出处之高故。南瞻部洲,向北有九黑山,次有大雪山,更有香醉山;香醉山南,雪顶之北
,有池名阿耨达,此译无热恼,龙王名,龙住此池,故以名焉。横直五十由旬,八功德水
,充满其中。池有四口,流出四河,各一由旬。东、银牛口,流出腫伽河,银沙为底;南、
金象口,流出信度河,金沙为底;西、琉璃马口,流出缚曧醗,琉璃沙为底;北、玻璃师子
口,流出徙多河,玻璃沙为底。四河各绕池一匝,四色宝水,不相杂乱。东牛口,流入东南
海;南象口,流入西南海;西马口,流入西北海;北师子口,流入东北海。
如来说法之处,与恒河相近。其河沙细如,故论数量,每举为喻,以癋其多。如一恒
河中,沙数已多无量,如是沙数之恒河沙,岂算数之所能及耶,故问宁为多不?空生以一恒
河沙数之恒河,尚多无数,何癋沙数之众恒河沙耶!故答言甚多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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


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’须菩提言:‘甚多,世尊!’】

 实言者,佛以较量功德,迥超凡情,故先告以实言,自可谛信。‘尔所’二字,即如许


设有人以七实,满如许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空生亦就事直答:甚多。此先为较
量审定,下再显胜。a较量竟。

   b、显胜,分二
  〔a〕略持人处胜  〔b〕广持人处胜

   〔a〕略持人处胜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


胜前福德。】

 刊定记:前已说宝施之喻,今复说者,岂不重耶?盖前设一三千界宝施,此说无量三
千界宝施,虽则同是较量显胜,後乃胜中之胜,故重说也。弥勒偈:‘说多义差别,亦成
胜较量,後福过於前,故重说胜喻。’斯则言重,而意不重也。
此之胜喻,先前不举,至此方举者,以前未说四果无心,受记无得,国土不严而严,佛
身无证而证,今既广说,令明斯义,能生信解,故方举胜喻。
前说宝施,属有为;此说法施,是无漏。受者,信受此经之理;持者,修持此经之行。
四句,即经中文字般若,能诠实相般若妙理,观照般若妙行。受持四句,是自利;为他人说
,是利他。文句虽少,福德超胜,以至理一言,可以超凡成圣故。所谓还丹一粒,压倒万品
医方;摩尼一珠,胜似千般海宝。略持此经,心明无住,其人超胜,自此见性成佛有分,故
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。

【‘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


应供养,如佛塔庙,】

 说经之处,即是道场。随说者,人不拣圣凡,义不论前後,文不定多寡,处不拘静闹,
既说是经,其处超胜,一切世间,所应供养。三界六道,独举三善道者,因地狱恶业拘囚,
昏迷莫晓;饿鬼夙业为障,渴逼迫;畜生愚矼成性,无所觉知,惟三善道,乃能重法求福
,广?供养。
塔,具足应塔婆,或名?堵婆,译为方坟,亦名圆眆,又名高显处。梵语支提,此译
灵庙,庙者貌也,供佛形貌之处。佛塔略说有四,一生处塔,二成道塔,三转法轮塔,四般
涅?塔,今说经之处,即是转法轮处,固应供养。供养如六尘妙供等。
宗通:昔隋时,蜀民荀氏,尝於空地,遥望虚空,手写金刚般若经,遂感诸天覆护,
遇雨此地不眔,牧童皆避於此。至唐武德间,有僧语村人曰:此地向来有人书经,诸天设宝
盖於上覆护,不可令人作践。後设栏围绕,供养佛像,常闻天乐之声,即此可以证知,皆应
供养。〔a〕略持人处胜竟。

   〔b〕广持人处胜

【‘何癋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!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经典所在之


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’】

 上五句广持人胜,下三句广持法胜。‘何癋’二字,反显之词。上随说四句,尚尔当供
,何癋尽能受持读诵全文。对卷曰读,离卷曰诵。此中文虽未言解说。义应有之,此经为大
乘者说,大乘则必自他兼利,佛告以当知者,因是人既能持说全经,自必三身圆具。
嘉祥疏:此经为诸佛之母,能生诸佛。是持说之人,故能成就法身最上之法,清?圆
满,无漏无为,更无一法可越其上;成就报身第一之法,万德庄严殊特无比,更无一法可与
相?;成就应身,希有之法,随类现身,普度群品,是为世间希奇少有。此三身圆具,人胜


知。
‘若是经典’下,三宝全彰,经典所在,乃法宝;即为有佛,是佛宝;尊重弟子,为僧
宝。大品:般若所在处,十方诸佛,常在其中,故即为有佛;此处乃有文殊普贤等,非止
舍利弗,目犍连等诸大弟子也。佛弟子道尊德重,能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。如陈如为梵王所
师,迦叶为帝释所师,故称尊重弟子。此三宝全彰,处胜可知。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,一大
科(1、明降住其心)已竟。

   2、彰般若妙用,分二
  〔1〕请名教持  〔2〕即事显用

   〔1〕请名教持

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当何名此经?我等何奉持?’】

 空生因闻持说此经,三身圆具;经在之处,三宝全彰。未知何名,以及奉持之法,是以
请问,冀佛垂示,利益今後也。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】

 空生问名,佛即答名。既有其名,必有其义,名义相随,不相离。今以般若取喻金刚
,令易知故。般若之义能明,彼岸自然可到。以是名字,故当敬奉?持,而不可或忽也。
破空论:金刚般若,破惑,惑无不尽;照理,理无不显。体即非破非显,以般若离一
切相,即一切法,非别有法名般若故,一切诸法皆般若故。
金刚具有坚利明三义,以坚利故,则能破诸惑,触我则我丧,触法则法亡,触空则空灭
,所谓二执全消,纤尘不立,离一切相也。以光明故,则能洞照一理;照有则有妙,照空则
空真,照中道则中道圆融,所谓头头皆是,法法全彰,即一切法也,故名金刚般若。
所谓奉持者,亦别无有法,但因名会义了达金刚般若,即吾人本有离相无住真心是也。
众生未明般若,处处著相,恒住生死此岸,不到涅?彼岸。如来教人用此金刚般若,於割不
断处,一切割断;放不下处,全身放下,即是奉持。故曰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

【‘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则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】

 此徵释命名所以,佛以六度乃般若为先导。若未明般若,纵修诸度,亦属有为事相,终
滞权乘。若执著般若,非真离相,不契无住真心,依然法执。故?般若亦遣之,乃曰即非般
若波罗密。果到遣无可遣,立无可立,是名般若波罗密。
心印疏:佛因吾人迷本?心,晦为业识,转将智慧,翻作愚矼,背涅?城,趣生死路
,是以贪睼境上,枉受飘零,解脱法中,自取流转。皍者欲转妄识,须示真心,为破愚矼,
特明般若;教离这,始说那边,正是将我甜瓜,换他苦李,故言佛说般若波罗密也。设或
吾人二六时中,念皍在皍,触著磕著,识取本有真心,会得自家般若,若然,则敲空木,
尚滞筌揺;瞬目扬眉,皆成漏逗,故言即非般若波罗密也。到得这,既明法本无说,心岂
有名,虽然如是,不妨向无说中而立说,於无名触而安名,故曰名般若波罗密也。然此三句
,乃本经之纲领,亦大藏之精要,凡欲研究般若者,当知般若谈空,乃是真空;不特不可著
有,而仍不可滞空。
佛说下三句,乃实相般若之义,实相无相,实相无不相,实相无相无不相,佛说般若波
罗密,即不坏般若之相,属无不相之实相,乃俗谛也;即非般若波罗密,?般若之相亦遣,
属无相之实相,乃真谛也;是名般若波罗密,非有非空,即真即俗,属无相无不相之实相,
乃中谛也。是名二字,以般若离一切相,但是假名故,以般若即一切法,不坏假名故。亦有
一说,以第一句作中谛,第二句作真谛,第三句作俗谛,理亦可通。〔1〕请名教持竟。

   〔2〕即事显用,分二
  A、彰般若离相用  B、彰般若无住用
  A、彰般若离相用,分五
  〔A〕说法离相  〔B〕依正离相  〔C〕显示经功  〔D〕闻义述解  

〔E〕结成离相

   〔A〕说法离相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’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’】

 此下乃如来用金刚妙慧,扫荡一切执情,以显般若离相胜用。恐疑前无法可说,今复
立名教持,未免前後相违,故问空生,在汝之意,以为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且喜空生已
解般若离相之旨。答曰:如来无所说。此无所说,非默尔不说,乃知般若离文字相,终日说
而无说也。
黄砨心要:终日说,何曾说;终日闻,何曾闻。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法,未曾说著一
字。〔A〕说法离相竟。

   〔B〕依正离相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’须菩提言:‘甚多,世尊!


‘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】

 此依报离相也。依报者,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,与众同依故。依报大者为世界,小者
为微尘。众生多执依报为实境,不达尘界性空。以世界散为微尘,则尘无自性;由微尘积成
世界,则界无自性。悉假因缘,因缘故空;是以如来说即非微尘世界;不坏俗谛故,说是名
微尘世界。
般若明空,乃是真空,而非顽空。但离一切差别之相,而见平等实相,?不坏一切相。
若坏相,则相外取空,即非般若真空。古德:山河及大地,全露法王身,何尝拨山河大地
?又: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故尘界即非尘界,是名尘界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’‘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如来说:三

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’】

 此正报离相也。‘正报’者,各人别业所感之果报身,与众不同故。三十二相,是应身

佛,积福所成之正报身,与九界众生不同,积百福成一相,以积福为因,故感胜报。文中上

二如来,指法身如来;第三指本师释迦牟尼。众生多执正报为实身,佛未审当机,已否会取

离相之用,故举己身为勘验,正是为怜三岁子,不惜两茎眉,幸当机已悟应身佛相,虽属庄

严,终是有为生灭之法。故答: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徵释,即是非相者,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也。法身清?,不可相见故,是名

三十二相者,是名应身有为之相也。应身庄严,积福所成故。
问幻化空身即法身,何以佛身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?答:幻化空身,体即法身,非言其

相也。应身亦然,应不离法,法即应本,亦不可离却应身,别觅法身。应身有为之相,虽非

法身实相;而应身所依之体,本是法身真体。但能离相,世间一切诸法,一一无非常住法身

。〔B〕依正离相竟。

   〔C〕显示经功

【‘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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於此经中,乃至受

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’】

 此显示经功离相,较胜财施。前七宝属外财,此身命属内财。以经理深进一层,而较量
亦增一层。身施,如尸?割肉喂鹰;命施,如萨?之将身饲虎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,以此般

若,自他兼利;不唯宝施弗及,即身命布施,亦难与等。
破空论:七宝为外施,身命为内施。内施福德,虽复倍胜,以格持经,终不能及。以
施身,未必永断身因;持经法施,能断自他生死因故。
问:经中往往言四句偈等,功德殊胜,竟超恒沙身命布施,未免令人难信。答:至理一

言,可以转凡成圣,其功德岂可思议。喻如世间天子之玺,不过荆玉一方,篆文八字,曰受

命於天,既受永昌。其力用也,则未易可言,而能统御四海,协和万邦,封爵命官,安民施

政,岂可以其文之少,而不信其用之大耶?〔C〕显示经功竟。

   〔D〕闻义述解,分二
  a、当机伸解  b、世尊印述

   a、当机伸解

【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?悲泣,而白佛言:‘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

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】

 此解自闻希有。心印疏:当机前请降住之法,所以佛为指示,离相度生,无住行施,
非相见佛,未免茫然,故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因伊一问,累我世尊

,且诫且谈,展转发明,循循善诱,曲曲提撕,已至今日。所谓阳春布德,花香漏泄於枝梢

,素月流辉,波印透开於潭底。当机此际,抛下草庵,趋入宝所,方见老汉真心,始解太平

无象,是以感悔流涕,喜极成悲。
‘闻说是经’者,即闻前来所说,契理契机之文字般若,依之而起观照般若,深解妙有
非有,真空不空之义。趣者归趣,归於实相,无相无不相之理。始知般若真心,人人本具,
一向怀珠乞丐,枉受穷苦,因悟伤迷,故此涕?悲泣也。
此处复睵希有者,文虽同前,义则懻鵒。前乃硈佛日用寻常,莫非本地风光,示人以无
言说之般若,全体大用;此乃硈佛,能以言说之文字般若,令生观照般若,深契实相般若,

所谓不因渔父引,焉得见波涛,自庆已得亲证实到。
经典曰甚深者,我法双空,是深般若,?空亦空,为甚深般若。从昔日阿含会上,证得
我空慧眼以来,自谓满足,?不解法空之理,何癋空空,亦非佛於方等,及般若前,不曾说
过,因不解,则闻与未闻等,故曰未曾得闻,如是之经。

【‘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?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

尊!是实相者,则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】

此睵他闻希有。空生乍闻般若真空之说,恐无知音,故前率尔致问,颇有众生,生实信
不?佛诫之曰:莫作是说,如来灭後,後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
此为实。佛意末法之中,尚有生信之人,癋现在乎?当时尊者,虽未致辩,犹未断疑。至此
深解义趣,始信佛言不谬。
得闻是经,是闻文字般若;信心清?,是起观照般若,照见我法双空,?空亦空。信得
自心清?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即生实相者,以?信既生,则诸法不生,即是实相生
焉。即字不假前後,当下即是。犹大品所:诸法不生,而般若生。诸法不生,功由观照,
所生般若,乃是实相。实相本自无生,因观智而得现前,说名为生也。
‘当知是人’下,以既证实相,而得无生法忍,任运修行,中中流入萨婆若海,至大菩
提果,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第一希有,即是佛果。信心清?,为能成就;佛果功德,是
所成就。
‘世尊’下四句,呈解实相之义。实相原非他物,即是非相。非相者,非有相,非无相
,非亦有亦无相,非非有非无相,四句咸离,百非尽绝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是名实相。
此中一往观之,是离一切相。究竟言之,仍是即一切法。实相者,不必拨诸相,而见实相。

诸法之上,一一无非实相也。
实相,是诸法所依之体;诸法虽多,其体本一;依一实相,而成诸法;融会诸法,原一
实相。故曰不必拨诸相,而见实相。但了诸法相妄,离诸法虚妄之相,便见实相矣。譬如依

金作器,器器皆金,不必毁器而见金,但离器之差别相,便见金之平等相。下是法平等,

无有高下,即是实相之法。

【‘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後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

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】

 此明後闻希有。闻经约教,信解约理,受持约行。谓我今生当佛世,亲承面命耳提,得
闻如是文字般若之经教,信解实相般若之至理,自应称理,受持观照般若之妙行,此不足为
难。若当来之世,末法众生,目不榝玉毫之相,耳不聆金口之音,法弱魔强,诤坚固,其
有众生,夙植善根,得闻是经,信心清?,深解离相无住之旨,依解起行,终身受持,是人
即为不断佛种,第一希有。是人与前当知是人同。

【‘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

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’】

 ‘何以故’下,三重徵释,盖我谓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者,果何以故?因此人知实相即是
非相,非相即是实相。非相者,非有相,非无相,有无二相,即属断常二见,不名实相,亦
不可有离无二相之外,而别求实相。故初何以故下,先释实相之不离无相。曰此人无我人众
生寿者四相。次‘所以者何’下,再释实相之不离有相,曰我人等相,即是非相,此乃不住
有无二边,若有无住,仍非究竟离相,究竟无住。後‘何以故’下,三释离一切相者,是更
进一步,不独有无二相当离,即能离之离,亦复当离;至离无可离,则诸妄既尽,法身理显
,即名诸佛。a、当机伸解竟。

   b、世尊印述,分二
  〔a〕印证  〔b〕述成

   〔a〕印证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

希有。】

 如是如是有二释:一印证之词,以当机耳闻如来文字之教,深解真如实相之理,呈白三
空观照之智,一一皆是,故曰如是如是。二相契之称,盖佛前则教其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

来,当机至此,深解义趣,一肩担荷,对佛呈解曰: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二‘即’字,

遥遥相对,佛故告曰:我心如是,汝亦如是,须善护持。此则以心印心,正可续佛慧命。故

曰如是如是。
此乃别证,宗通: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深妙之理。当闻法时,不生惊愕;当思维时
,不生怖惧;当修习时,不生畏阻,当知是人,荷担如来,甚为希有。
问:经中何理,是可惊疑怖畏?答:即所说三空之理。初无我等四相,人天闻之,甚为
可惊,以其执著我等四相,不能亲证我空故。二非无我等四相,二乘闻之,甚为可怖,以其
不能非却无我等四相,而证法空故。三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,权教菩萨闻之,甚为可畏,
以其住於法空,不能?空亦空故。是以乃有惊疑怖畏。若有人闻,而不惊疑怖畏,即生实相
,故为希有。〔a〕印证竟。

   〔b〕述成,分二
  子、约法述成  丑、约人述成

   子、约法述成

【‘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:第一波罗蜜,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】

 此徵释上文。闻经不生惊疑怖畏,即为第一希有者。是何以故?因解如来,说此离相第
一般若波罗密故。般若为诸度之先导,故称第一。诸度若无般若,皆不到彼岸,般若离相,
不独离他相,?自相亦离。若有少法当情,即是眼中翳病未尽,故曰即非般若波罗密;又不
坏法相,故曰是名般若波罗密。
宗泐法师:法本无说,虑其於法取著,故曰即非第一波罗密。有因缘故,亦可得说,
故曰是名第一波罗密,此约般若一法,述成离相妙用。子、约法述成竟。

   丑、约人述成

【‘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】

 此断第八种,身未脱苦果疑。上身布施,其福虽多,不离生死,犹是有漏苦因,


及持说此经之福。此之行忍身,何不成苦因耶?佛为断此疑,故呼当机,告以离相行忍
,是无漏因,得到彼岸。
忍者安受之心,辱者拂逆之境,凡人辱境之来,拂逆於心,多不能忍,必至起惑(即睼
恨心)造业,依业受苦。故佛教人,应当忍受,忍之之法,当观我空。我相既亡,人相亦廸
,人我叵得,辱境何存?惑业既离,苦报不受,了脱生死,故得到彼岸。
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者,若执有辱可忍,犹未离相,仍属法执。‘非’者,将忍辱之法
亦遣。既不著忍辱之相,自不成生死苦因,与未离四相,身布施者,如隔天壤。
是名忍辱波罗密者,虽不著相,亦不坏相。忍辱一法,世谛论,则名苦行,便同身,
俱成苦果。若约第一义谛论,虽行苦行,即忍辱非忍辱,远离分别念故,则与般若相应。故
般若波罗密,摄持馀波罗密,其义得成。

【‘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於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

、无寿者相。】

 此如来引过去所修忍辱因缘,证明离相之行,恐当机虽悟离相之理,未涉离相之事,故
特拈出,为他作个榜样。又恐人但认般若为第一波罗密,不知馀五度,皆不离般若,即就忍
辱而论,若不能离相,虽一言见辱,尚不能忍,癋节节支解,不生睼恨乎!如能离相,不独

有辱能忍,而且无辱可忍。‘何以故’三字,即徵释上文,忍辱非忍辱之义。‘须菩提’下

,即引己为证。大凡人於平时小可之事,可以勉强,及至生死大难临头,不能丝毫假借,必

有真实工夫,方能自在无碍。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。我於尔时,四相咸离。不见有我身

割截,亦不见有王为割截,一切分别都无,即是无辱可忍,方成真实忍辱波罗密。
歌利王,陈朝真谛译本,为迦陵迦王。唐朝玄奘译本,为羯利王。此极恶。涅?经
:我念往昔,生南天竺国,富单那城,波罗密家。是时有王,其性暴恶,賅慢自在。我於
尔时,为众生故,在彼城外,寂然禅思。尔时彼王,春木花敷,与其宫人?女,出城?观,
在林树下,五欲自娱。其诸?女,王?戏,遂至我所。我时为欲断彼贪故,而为说法。时
王见我,便生恶心。问言:汝得阿罗汉果耶?我言未得。复言汝得不还果耶?我言未得。‘

汝既年少,未得圣果,则为具有贪欲烦恼,何恣情观我女人?’我言大王,当知我虽未断

贪欲,然其内心,实无贪著。王言矼人,世有仙人,服气食果,见色尚贪,癋汝盛年,未断

贪欲,何见色不贪?我言大王,见色不贪,实不由於服气食果,当由念无常不?。王言

若有轻他,而生诽谤,何得名为修持?戒。我言我无睼妒,何言谤?王言:何名戒?答

言忍名为戒。王言:若忍为戒,当截汝耳;若能忍者,知汝持戒。我时被截,容颜不变。王

臣见已,谏言如是大士,不应加害。王言汝等何知是大士?诸臣曰:见受苦时,容颜不变

。王言:我当更试,即劓其鼻,刖其手足。尔时我於无量无边世中,修习慈悲,愍苦众生,

心无睼恨。时四天王心怀睼忿,雨沙砾石。王见大怖。复至我所,长跪白言:‘惟愿哀愍,

听我忏悔。’我曰大王,我心无睼,亦如无贪。王言大德,何得知?我即立誓,我若真实

无睼恨者,此身平复如故。发是愿已,身即平复。‘更愿我於来世,得成菩提,先度大王。

’是故我今成佛,先度賅陈如也。

【‘何以故?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睼恨。】

 ‘何以故’,乃承上徵释之词。何以故我说为恶王割截时,无有四相?我在往昔,正当
节节四支分解之时,若是有我等四相,应生睼恨之心。如有睼恨,那能立誓,身即平复如故

【‘须菩提!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

寿者相。】

 此明修忍行,非止一世。故曰又念过去,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。於尔所世,即指在五百
世,皆离相行忍。若不离相,忍岂易言哉!是知离相行忍,忍亦即第一波罗密。〔D〕闻义
述解竟。

   〔E〕结成离相

【‘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】

 ‘是故’二字,承上起下,是离相行忍之故,得成菩提。故呼当机而告之曰:凡欲修学
般若菩萨,应离一切相,而发菩提心。空生已悟离相甚深般若,前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
。如来已经证明。此复呼名劝嘱者,是欲结成离相之旨也。A、彰般若离相用竟。

   B、彰般若无住用,分二
  〔A〕正明无住  〔B〕举喻显用
  〔A〕正明无住,分三
  a、不住六尘  b、不住人法  c、结显真实

   a、不住六尘

【‘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是故


说: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】

 此彰显般若无住用。经初当机请问住心之法,乃曰:何应住?佛为说无住为住,先历
明无住,後正明无住。经过许多苦口婆心,至此要结成无住之旨。文具诫劝二意。‘应’字
皆作平声,当也。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不应住,即是诫其勿住。与前
何应住相顾。‘应生无所住心’,即是劝其当生,与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同。若心有住六
尘,便是妄识;即为非住般若,般若无住为住,乃为真住。
是故佛说菩萨心,不应住色布施者,凡修学般若菩萨,其心要与般若相应,此心字,即
所发菩提之心,亦即修行六度之心。上佛劝应生之心,就是此心。
菩萨发菩提心,不外修行六度,六度以布施为第一,此则举一摄五,不应住色而行布施
,即不应住六尘,而修六度。布施有三,论曰:‘资生无畏法,檀义摄於六。’(一)资生
施,以财物布施,属本度;(二)无畏施,不恼无冤众生,令心无畏,即持戒度;不报有冤
众生,令心无畏,即忍辱度;(三)法施,诲人不倦,即精进度;说不错乱,即禅定度;慧
辩分明,即智慧度。
虽六度齐修,必须三轮空寂,内不住有我为能施,外不住有人受我施,中间不住所施财
法等,是名无住相施。
末三句,呼当机名,反复叮咛。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当如是无住行施,方合无漏
之道;设或稍有住著,则人我见在,恩爱缠绵,终成有漏,何能解脱?a、不住六尘竟。

   b、不住人法

【‘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。】

 诸相,即诸法之相。如来说一切诸相,悉皆虚妄,当体空寂,故曰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
众生,缘生无性,当体空寂,故曰即非众生。
此即释前不住相布施之义。不住相者:不住有相,不住空相,不住人相,不住法相。恐
人著於空相,以为既不住相,何必更修施度,种种事相。故释曰:如来说般若智照现前,即
相可以离相,一切诸相,当体就是非相;不必拨相以求无住。又恐人著於有相,以为既要利
益一切众生,何以又无众生相?又释曰:如来说般若智照现前,了知众生,性自涅?,本来
是佛,一切众生,当体即非众生。故菩萨终日度生,终日无生可度。b、不住人法竟。

   c、结显真实

【‘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?语者。】

 此断第九种,不住证法无性疑。上言菩萨应当无住行施;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;
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,此等说法,其实难信,恐人有疑,佛语虚妄。故举五语,正明真实。
真语,则依真谛即空之理而说;实语,则称中谛实相之理而说;如语,则称中谛真如之理而
说;不诳语,则言无欺诳;不?语,则言无矫?,此二依俗谛世间之理而说。如来说法,不

离三谛,凡有所说,契理契机,决不疑误众生。魏译,菩提留支法师译本,但有四语;什师

译本,则加一不诳语,须知诚言不我欺也,自当断疑生信。

【‘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】

 此转释真实。良以如来说法,乃依自所证之法而说,如来已证中道第一义谛,实相般若
之法。此法双离二边,双照两二,故曰无实无虚。惟其无实,则不住有边,故不见有诸相可
得,不见有众生可度;惟其无虚,则不住空边,故不布施之行,不利益众生。即相无相
,达生非生,是谓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如来依此修证,得成菩提,今依自己所证以示人,自是
真实可信。〔A〕正明无住竟。

   〔B〕举喻显用,分二
  a、举喻  b、显用

   a、举喻

【‘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】

 此断第十种利生行施不住疑。上言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既已炽然行施
,何不住耶?故佛砯举反正二喻,以显般若无住妙用。若菩萨发菩提心,修六度行,若无
观照般若之智,不达三轮体空,其心住著六尘诸法,而行布施;不但不能透脱根尘,且为贪
矼所被,此乃取相则暗,头头障碍,如有目之人,入於暗室,无有日光,即无所见。有目喻
发心;暗室喻无智照;无见,喻不见实相般若无住之理。

【‘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】

 此正喻无住之功。若菩萨发心修行,其心不住六尘诸法,而行布施;是为观照功深,智
光圆满,此乃达理则明,头头是道。如人有目,更加杲日当空,光明照耀,能见种种之色。
日光喻观照妙智;种种色,喻实相妙理。有了观照妙智,自可亲见实相妙理,六度万行,一
一无非实相,实相不即一切法,亦不离一切法。
此中心不住法,即契无实之理;而行布施,即契无虚之理。六祖曰:无实者,以法体空
寂,无相可得;然中有恒沙性德,用之不匮,故言无虚。惟其有恒沙之用,不妨行於布施;
惟其体自空寂,故应不住於法。但知布施,而不知离相,即住於实,不免执著之过;但知离
相,而不知布施,即住於虚,不免落空之失。皆非中道第一义谛。必须二边不住,方合般若
妙用。a、举喻竟。

   b、显用,又二
  〔a〕生福用  〔b〕灭罪用
  〔a〕生福用,又三
  子、自利之福  丑、利他之福  寅、经处当供

   子、自利之福

【‘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於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


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】

 当来,即指末法之世。能於之能,因久植善根方能,反显若无善根则不能。读诵依文字
般若,受持起观照般若,受则领受无住之义而不疑,持则修持无住之行而不息,即为如来佛
智砲知,佛眼窥见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凡有受持者,依观照无住之功,契入实相妙理
,恒沙称性功德,悉得现前,故成就。子、自利之福竟。

   丑、利他之福

【‘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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河沙等身布

施,
後日分亦以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


,其福胜彼,何癋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】

 此显般若无住之功,超胜多劫恒沙身命布施。肇法师:从旦至辰,名日初分;从辰至
未,名日中分;从未至戌,名日後分。每日三时,以恒沙身施,复经无量劫,此世间必无之
事,佛以般若无住功用,无可为比,设此较量,以显信心福胜。信心而曰不逆,即随顺此经
文字般若,无住之义,不生疑谤。佛法大海,惟信得入,信是入道初基,由信而解,由解而
行,由行而证。故经:信为道元功德母。能发信心即信根,进念定慧四根,因之而生,故
其福超胜。
‘何癋’二字,是反显之词,信心尚且如是,何癋解行乎!何癋自行化他乎!书写,是
写此文字般若,流通世间以利他;受持,即领受修持,此观照般若,无住之义。对本曰读,
佩文曰诵,此句乃自利。为人解说,乃将文字所诠,实相观照二般若,全体大用,为人剖解
宣说,令人生信发解,起修证入,此亦利他。前一闻信顺,福尚超於恒沙身施,何癋二利俱
备,则其福何可较量。

【‘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

发最上乘者说。】

 上书写受持,读诵解说,福胜恒沙多劫身施,不能具说,今癨好撮其简要言之,是此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,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口议,因妙用无住故,心欲缘而虑亡,口欲谈而词

丧,故不可思议。
‘称量’二字,若作称硈思量解,则与思议重,当以无住之义,不可以秤称之,不可
以斛量之,乃是离相之法,故其功德,无有边际,犹若虚空。
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以此经是大乘之教,非大乘之机,莫能荷担,故如来因机施教,教
必契机,是以为大乘之人方说。
何谓大乘之教,‘教’即此经文字般若,具足实相般若,观照般若,体相用三大之义,
‘乘’有运载之功,依此般若,能运载行人,从凡夫生死此岸,而达如来涅?彼岸矣。
体大者,实相般若之体,广大周擁艫即是如来平等法身,离一切法差别之相。妄相虽空
,而自体不空,能为一切诸法所依故。譬如太虚空,体非群相,亦不拒诸相发挥。日照则明
,云屯则暗,雾澄则清,气凝则浊,明暗清浊,差别相也;虚空离一切相,而空体不无,能
为诸相所依,亦复如是。
相大者,般若体中,具足大智慧光明义。窥天砲地,耀古腾今,灵灵不昧,了了常知,
具足擇毫Yk界义。照理法界,理无不彻,照事法界,事无不穷,具足真实识知义,砲物忘缘
,离颠倒见,了知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能见非相,亲见如来,更有无量恒沙称性功德之相


用大者,观照般若,智用现前,能破二执,能越三空,众生我法二执之惑,惟般若智照
,而能照见五蕴皆空,身心世界,悉皆如梦如幻;?三乘所证涅?,亦不可得,即所谓涅?

生死等空华。亦即本经前文所谓,无复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无法相,则我法双空

矣;若住於空,仍非般若无住真宗,故?空亦空,前亦无非法相者是也。三大为所乘,修

大乘者为能乘。
为发最上乘者说,此经乃最上一佛乘,为被圆顿之机,故如来早时不说,直待时至机熟
,方为演说。前大乘者,犹是三乘中之一乘,佛为说此经令发菩提心,而修六度行,是由渐
而入者。此最上乘者,乃最上一佛乘,佛为说此经,令直趋宝所,不落阶级,是由顿而入者
。此二类机,有大根,具大智,方能解大理,修大行,故如来为说此经。

【‘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

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,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 上明略说福胜,此显广说功德,此经如来,既为发大乘心者,及发最上乘心者说,而能
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此人即是大乘,及最上乘之根器;能信般若大教,深解实相大理,能
修二利大行,求趣菩提大果,正是为如来使。故如来四智洞明,五眼圆照,皆悉知见,是人
既能持诵宣说此经,自得成就称理之功德。
称理者何?前段是经有不可思议,不可称量,无边功德;是般若理具之功德。是人既
解大理,称理而修,繁兴二利,故得称理而证,是之谓成就。
如是人等,即发大乘心者,发最上乘心者,有大根,大智,大力,即能荷担如来无上大
法,任重致远,广度众生,代佛行化者也。

【‘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著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於此经,不能听

受读诵、为人解说。】

首句是反问词,问何以故,必要发大乘,最上乘者,方克荷担无上菩提?须菩提,若好乐

小乘法之人,虽离我人等迷识四相,而未离我人等迷智四相;迷智属法我见,见有涅?之法
,为我所证。故曰著我见,人见,众生见,寿者见。
若乐小法者,乐字去声,好乐也;小法,即小乘法。‘者’字作人解。法华经:钝根
乐小法。言其志意下劣,不发大乘心者也。是人堕於邪见,不解大乘最上乘中道正理,所以

於此般若大教,不能听受读诵,癋能为人解说乎?圆觉经: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即不著

我人等四见是也。丑、利他之福竟。

   寅、经处当供

【‘须菩提!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所应供养;当知此处,

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?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】

在在处处,言经在之处不一,或伽蓝精舍,或庄宅园馆,但有此经所在之处,一切天人阿

修罗,所应当供养。‘当知’下,出其应供所以。言当知此处,但有经在,无论琅牗族蟮麬
部帙书卷,或刻枣梨,或凿石壁,经典所在,即为如来全身舍利宝塔。前文随说是经,乃至
四句偈等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,何癋全经所在之处乎?故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用诸花香
,而散其处。〔a〕明生福用竟。

   〔b〕明灭罪用,分三
  子、正明灭罪妙用  丑、兼显经功妙用  寅、总结经功妙用

   子、正明灭罪妙用

【‘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


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 前持说此经之人,成就无边功德,此经所在之处,皆应恭敬供养,何以现见世间男女
,受持读诵此经,反被人轻贱乎?轻贱,则不敬重尊贵,或骂詈毁谤,憎恶嫉妒,侮辱等事
。以此而观,经功何在?故佛复告须菩提,持诵之人,设若为人轻贱,莫疑此经无功。当知
是人先世重罪恶业,定业不可逃避,应堕三途,受极重苦;因今持诵此经功德,但被世人轻
贱之故,先世罪业即为消灭。此即重报轻受,定业可转矣。末句当得菩提,佛果可期,其功
德岂可思议!何得因人轻贱,遂谓持诵无功乎!
大论:先世罪业,应入地狱,以行般若故,现世轻受。譬如重囚应死,有势力护,则
受鞭杖而已。
此文具有三障蠲除之意,持诵此经,观智现前,能空四相,即烦恼障尽;恶业重罪,得
以消灭,即业障尽;後报今受,不堕恶道,即报障尽。三障既尽,三德必圆,故当得菩提

又具有二种不可思议,(一)重罪轻报,能回定业,则报不可思议;(二)因缘会遇,
定当作佛,则果不可思议。子、正明灭罪竟。

   丑、兼显经功妙用

【‘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癨劫,於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

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;若复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养诸佛

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、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】

 此佛举自身过去事佛之福,较量持经之慧,以显经功妙用。‘我’者佛自称。佛已证八
自在我,不同凡夫外道之我。‘念’者,佛得三明,由宿命明,於过去劫中之事,明记不忘
。阿僧癨,此无央数,乃华严十大数中第一数。无量是第二数,乃阿僧癨阿僧癨,重砯所
成之数。今无量阿僧癨者,非一阿僧癨,乃积至无量阿僧癨也。
‘於然灯佛前’,然灯是世尊第二僧癨劫满,授记本师。世尊昔为广炽陶师,遇古释迦
如来,出现於世,观陶师机缘已熟,应当受度,乃往瞁所借宿。陶师一见,欢喜敬仰,礼拜
默愿,愿我将来成佛,威德,名号,弟子,一一如佛。佛即为开导,遂发心修行。从古释迦
佛,至宝髻佛,中间历七万五千佛,为第一阿僧癨劫。从宝髻佛,至然灯佛,中间历七万六
千佛,为第二阿僧癨劫。从然灯佛,至胜观佛,中间历七万七千佛,为第三阿僧癨劫。今
在,然灯前,得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极言事佛之多,足见广炽陶师,亦已久植德

本,故得受度出家。
那由他数,当此方万万。供养,约衣服饮食,卧具医药等。承事,则钦承奉事,如执侍
巾瓶,服劳司役等。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一一如是,无有一佛而空过者。其所得功
德,自应无量,此皆属有为之福,而不言於诸佛所闻法修行者,特举福门之劣,以文下显慧
门之胜。
‘若复有人’下显胜,末法之世,波旬炽盛,魔强法弱,於此般若离相无住之法,而能
受持读诵,所得功德,乃属无为之慧,与我所供养诸佛,有为之福较量,百分不及一,即千
万亿分,亦不及一,乃至算数譬喻,皆所不能及。於我於字,作与字解。丑、兼显经功妙用
竟。

   寅、总结经功妙用

【‘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

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’】

 此总结般若妙用,末世持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前不过略说,倘若具说此经功德,称理
而周,撟鎘界而无际,浅识之人,未见真理,莫测妙用,闻之心即狂乱,疑谤丛生,故不敢
具说,致令众生,招谤法之愆,受堕狱之苦。
‘狂乱’者,如人重病,心性昏,致起狂乱;‘狐疑’,狐是兽类,亦名野干,其性
多疑,每渡河听冰,且听且渡,以喻闻法多疑之人,进退两难。
末段嘱以当知者,欲令断疑生信也,是经义即般若离相无住妙义,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
,故不可思议;果报指持经之人当得无上菩提,登究竟涅?彼岸,三身毕具,万德圆融,故
亦不可思议。经文至此,正宗第一大科,〔Ⅰ〕示降住其心,历彰般若妙用竟。

   〔Ⅱ〕明菩提无法,正显般若本体,分三
  一、正明菩提无法  二、直显般若本体  三、通结始终心要
  一、正明菩提无法,分二
  〔一〕当机蹑问  〔二〕世尊直答

   〔一〕当机蹑问

【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何应住

?何降伏其心?’】

 此断第十一种,一切无我发心疑。上文既明人法悉皆无我,何发心修证?故此重问。
此处问词,与前相同,究其问意,与前稍?。前问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
心,何应住,何降伏其心,意重下手工夫,如何降住?蒙佛慈悲开导,种种发挥,降心
离相,住心无住之义,历彰般若妙用,今已信解,但发心之义,尚未发明。此中问意:既然
人法皆空,而菩提心,果有所发耶?果无所发耶?伏愿如来不吝教言,再为垂训,俾一切菩
萨,便於修证。
破空论:此重遣菩萨心中,微细我法二执,令?尽无馀也。前言具明二空实义,宁有
不尽,此重问者,略有二义:(一)者义既如此,不可思议,岂容凑泊,则诸菩萨发菩提心
,毕竟何应住,何降伏其心?(二)者既言发心,便谓我能发心;既言无住,便谓我能

无住;既言降伏,便谓我能降伏,如何得与般若相应?此则特为钝根,再求方便。佛告以当

生如是心等,所以酬其毕竟何应住降伏之请;次又答以实无有法,发菩提心,则是荡其我

能发心无住降伏之执也。盖发心癨是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心相尚不可得,岂别有法,令心

得发?心无心相,则我执何存?法无实法,则法执何有?情累既尽,般若现前。〔一〕当机

蹑问竟。

   〔二〕世尊直答,分三
  1、蹑前降住无法  2、正示发心无法  3、分示因果无法
   1、蹑前降住无法

【佛告须菩提:‘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

切众生。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何以故?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

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】

 此段之文,全同前文,乃蹑前降住无法,以为发心无法之开端。降心不过离相,住心癨
是无住,岂别有法,而为降住耶!‘当生如是心’,‘生’即发也,谓当发如是,上求下化
,最上乘心。观当生二字,乃如来婆心苦口,叮咛劝勉之意。
如是心,通指前後:指前,即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亦即应生无所住心,应无所住,即
不住六尘诸相;而生其心,即发布施度生之心。菩萨应发如是菩提心,无住为住,住无所住
,方为真住般若。
指下,即本文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等。‘我应’者,谓我应发如是度生离相之心,当以度
生为己任。楞严经:阿难: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。故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
‘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’,此则功由般若,以观照功深,实相理显
,了知一切众生,性自涅?,本来是佛。当度众生,离诸度相,不见实有众生可度,故无
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
何以故,无有众生实灭度者?以实相般若,离一切相,虽度众生,不著度相。‘须菩提
’下反显,若菩萨著相度生,但起一念有我为能度,众生为所度,即是四相未空,全同凡夫
颠倒。心住於相,未得降心,即非菩萨。1、蹑前降住无法竟。

   2、正明发心无法

【‘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】

 首句承释上文,所以一有我相,即非菩萨者何?释曰:实无有法,发菩提心。此‘实无
’二字,即观照般若之工夫,亦即实相般若之理趣,为此经之宗眼。发菩提心者,不外上求
下化也。下化,须降著相妄心,终日度生,能离度生之相,则降无可降;上求,应住无住真
心,终日布施,不住六尘诸法,则住无所住。以是而观,故实无有法发心,此则称性起修,
修即无修,实无能度所度,实无能施所施,实无能降所降,实无能住所住;乃至下文,得记
得果,实无所得,方是菩萨发菩提心。
黄砨心要:为汝起心作佛见,便谓有佛可成;作众生见,便谓有众生可度。起心动念

,总是汝见处,若无一切见,佛有何处所?如文殊起佛见,便贬向铁围山去。僧问:今正

悟时,佛在何处?砨:问从何来?觉从何起?语默动静,一切声色,尽是佛事,何处觅佛

,虚空世界,皎皎地无毫末许,与汝作见解。终日说,何曾说?终日闻,何曾闻?所以释迦

四十九年说,未曾说著一字。僧问:若如此,何处是菩提?砨:菩提无是处,佛亦不得菩

提,众生亦不失菩提。僧问:如何发菩提心?砨:菩提无所得,汝今但发无所得心,无一

法可得,即菩提心。菩提无住处,是故无有得者。故:我於然灯佛所,无有少法可得。汝

今问发菩提心,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,唯拟作佛道,任汝三癨劫修,亦癨得?报化佛,与汝

本源真性佛,有何交涉!2、正示发心无法竟。

   3、分示因果无法,分六
  (1)果记无法  (2)转释无法  (3)喻释无法  (4)度生无法  
(5)严土无法  (6)达我无法

   (1)果记无法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於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’‘不也,世


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於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佛言:‘如是,如是
。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 此断十二种,无因何得有果疑。上实无有法,发菩提心。恐疑既无法发心,何故如来
有法得果?为断此疑,故问在汝之意,以为何?如来於然灯佛所,还是有法得菩提果耶?
还是无法得菩提果耶?且看当机见解如何,此处问词,与前所问然灯之事,言虽相似,意实


同。前曰:於法有所得不?则法义属他,乃心外之见,此有法得菩提不?则法义属自,乃
内心之障。‘不’字两可之词,亦即审验之意。
‘不也,世尊。’即当机呈验见解,应声直答曰:不也。正是机锋相扣,啐啄同时,‘
如我解佛所说义’,即解佛上来所说,发心无法之义。既无有法发心,岂有法得果?是以解
前悟後,故知佛於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菩提。观‘如我解’三字,尚未敢决定主张,意谓我
解如是,未知世尊以为然否?
佛重言如是者,即印证其说,汝解如是,我亦如是,因果自然,要相契合,因既无法,
果必依因,故呼其名而告之曰: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正所谓法心究竟二
不别矣。此‘实无’二字,与空生所答‘无有’二字相较,足见如来脚跟点地,意绝踌躇,
当场立断,实实在在,无有一法也。此实无有法一句,与实无有法发心相照应,设若有少法
可得,即不与诸法如义相应。

【‘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“汝於来世,当

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

:“汝於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】

 此文前段,反显上文。若有法得菩提,则能所炽然,我法相在,妄心未降,真心难住,
讵堪作佛,故不得授记。授记者,授以当来成佛之号,预记其事,证验後时也。‘汝於来世
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’,即授记之词。
释迦此能仁,姓也;牟尼此寂默,名也。上属悲德,下乃智德。如来智悲?运,从
因果,故得是号。能仁者,能以仁慈普覆众生,即上文所谓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我皆令
入无馀涅?而灭度之。寂默者,宴默安住无为,即上文所谓,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
布施。悲智二德圆满,恰符是号,以实无有法二句,正显无法可得菩提,以观照妙智,深契
无生法忍,不见有少法生,不见有少法灭。生灭皆撿髉执性所计,如来在然灯会下,远离依

他,及撿髉执,归於圆成实,深达无法无非法之旨,故获授记,而得嘉号。‘而作是言’下

,重述授记命号之词。(1)果记无法竟。

   (2)转释无法

【‘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实

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 此断十三种,无因则无佛法疑。上发心无法,又说果记无法。恐疑:若实无有法得
菩提者,则无诸佛。是无法可得,无佛可成,一切皆无,岂不落空见耶?故徵释如来之义,
以断其疑。谓何以故,我说有法得菩提,则不与记;无法得菩提,乃与授记耶?释:授记
者,授以得成如来之记;如来者,即诸法如如不动之义。有法可得菩提,即不如如;无法可
得,方合如义。
‘如’者不变义,‘来’者随缘义。佛证实相般若,如如不变之体,而能随缘,示现去
来之相,入世度生;虽现去来之相,其实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,此即法身如来,当知如本不
来,来自如矣,所谓开池不造月,池成月自来。
清?法身,毗卢遮那佛。梵语毗卢遮那,此译擁腀切处,即所谓法身如来。不离一切诸

法,即诸法中,随缘不变,一如之义,诸法是差别之相,如来是平等之性,平等之性,本不

离差别之相,如金不离器,波不离水,若明此义,无法可得。
若有人言,既无有法得菩提记,何以现见如来坐菩提树下,夜榝明星,得证阿耨多罗三

藐三菩提耶?须菩提下,如来称实而谈,乃称真如实理而谈,修证即不无,染污即不得,若

执实有法可得菩提,即是法执未亡,染污自性,故决定曰: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

菩提,此即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无得而得,曰得菩提。

【‘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无实无虚。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皆是

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】

 上来转释无法,此则结归中道。‘所得’二字,乃是忘情而证,迷时非失,悟时无得,
无得而得,故曰所得。如演若达多,迷头狂走,纵未歇狂,头本不失,忽然狂歇,头非外得
,如来所得菩提,乃得得於本得也。
‘於是中’,即於所得菩提中,‘无实无虚’者,谓有无俱遣,正显中道第一义谛也。
无实者,方便示现,实无少法可得故;无虚者,随缘成益,不废一期修证故。又无实者,佛
於然灯佛所,实无有法得菩提故;无虚者,佛今得成为佛,名释迦牟尼故。
无实无虚,即真俗二谛,圆融无碍,不著法相,亦不著非法相。昔南瞸怀让禅师,参嵩
山,机缘不契。嵩山指见六祖。让到六祖会下。祖问:‘从何处来?’让曰:‘嵩山来。’
祖问曰:‘恁麽物?恁麽来?’让无以对。次日让复来呈话,祖不印可;连呈三次,皆不印
可。於是让依座下,真参实究,‘恁麽物恁麽来’,三年乃悟。一日祖上堂,让出席,请师
问前话。祖曰:‘恁麽物?恁麽来?’让曰:‘唤作一物即不中。’此语恰是相应。祖恐落
空见,复勘验:‘还有修证也无?’让曰:‘修证即不无,染污即不得。’祖印可曰:‘
汝也如是,我也如是。’此是诸佛之本源,善自护持。如怀让禅师,可谓二谛圆融,契合中
道。此无实,乃染污即不得,真谛也;无虚,乃修证即不无,俗谛也。
‘是故’下,重申前义,以是无实无虚之故,如来说一切法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故
无实;妄体本真,法法无非佛法,故无虚。一切法,即十法界依正,染?,圣凡,因果诸法
。观相元妄,生死涅?,二者皆如空华;观性元真,会相归性,一一皆是佛法。
法华经:‘治世语言,资生事业,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。’正是世谛语言皆合道,谁家

?管不传心。又:‘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’是法者,佛法也;住法位者,住在诸法

位中,即不离一切法也;世间相者,一切法相也;常住者,全相即性,一一无非不生不灭之

佛法也。
‘须菩提’下,所言一切法者,不坏假名,俗谛也;即非一切法者,不著幻相,真谛也
;是名一切法者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中道第一义谛也。一切非一切,则无实;一切即一
切,则无虚。(2)转释无法竟。

   (3)喻释无法

【‘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’须菩提言:‘世尊!如来说: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

名大身
。’】

 此喻明如来所得菩提,无非亲证本有法身之体。法身擁腀切处,上言一切法,皆是佛法

,可谓长大矣,故喻人身长大。须菩提因喻有悟:法身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;非别有身,故

曰非大身;以法界为身,故名大身。
偈曰:因无所得果亦然,无法可得得授记,诸法非法名佛法,大身非身名佛身。(3)

喻释无法竟。

   (4)度生无法

【‘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“我当灭度无量众生”,即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须

菩提!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】

 此断第十四种,无因度生严土疑。上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,恐疑既无法发心,则无菩萨
,教谁度生?教谁严土?前疑无佛,此疑无菩萨。为遣此疑,故说此文。‘亦如是’者,佛
以前段自己,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以为菩萨作则,故菩萨亦如是,实无有
法,名为菩萨。若菩萨作是言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则是以菩萨自负,以度生自任,心中实
有我为能度,生为所度,能所炽然,我执全在,即同凡夫心行,不名菩萨。
问:此段之文,与降心离相文意,有何差别?答:前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是以众生作
同体想,发心度他,故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亦对他言。此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是对自己
作自负想,我能度他,故即不名菩萨,亦对自说。
‘何以故’者,何故不名菩萨?‘须菩提’下,正释:实无有法,方名菩萨。以一切
法,缘会而生;缘生之法,毕竟无性;了知无性之性,即是妙明真性,斯可为菩萨矣。
‘是故’者,以是有法不名菩萨,无法乃名菩萨之故。佛说一切法,本来无我,我相既
无,诸相自泯,能度所度,俱不可得。(4)度生无法竟。

    (5)严土无法

【‘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:“我当庄严佛土”,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如来说:庄严佛


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】

  此言法性土,本无所严,既无所严,安有实法?故呼当机而告之曰:若菩萨作如是言:


当广修六度,庄严佛土,则是以功自居,我、法全在,是不名菩萨。
文殊般若经:为一切众生,发大庄严,而心不见庄严之相。菩萨如是,岂肯自言其功


。若作是言:我当庄严佛土,是四相未除,即凡夫之见,其谁名菩萨耶!
‘何以故’下,谓法性土既无可严,何以如来常说,菩萨应修万行,庄严佛土?乃释曰
: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乃就佛事门中,不一法说,虽然庄严不著能所之相,果能不著,即
真如界内,不染一尘也,故曰即非庄严。
是名庄严者,以定慧宝,庄严自性佛土。非严而严,严而非严,心常清?,不著诸相。
著则有染,即非庄严;不著,则自性清?庄严,是名庄严。(5)严土无法竟。

    (6)达我无法

【‘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、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】

  前实无有法,名为菩萨,此则结归;有生可度,有土可严,皆不名菩萨。若菩萨能通
达诸法性空,本来无我,亦复无法,我、法既无,?空亦遣,则三执全消,三德洞显,如来
说名真是菩萨。文中无我、法者,即是无我相,无法相,加一无字,其理自明。真是二字,
翻前即非,此乃佛语照应之妙。本科分示因果无法竟,合前大科。一、正明菩提无法竟。

    二、直显般若本体,分二
  〔一〕审示  〔二〕直显
  〔一〕审示,分三
  1、约知见圆明  2、约色相言说  3、约众生非生
  1、约知见圆明,分三
  (1)示佛见圆见  (2)示佛知圆知  (3)示实福非福

    (1)示佛见圆见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有肉眼不?’‘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’‘须菩提!於


何?如来有天眼不?’‘如是,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’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有慧眼
不?’‘如是,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’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有法眼不?’‘如是,世
尊!如来有法眼。’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有佛眼不?’‘如是,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
’】

  此断第十五种,诸佛不见诸法疑。上:菩萨不见众生可度,不见佛土可严,恐疑如果


是,则成佛时,亦应不见一切法,则如来五眼,将何所用耶?为遣此疑,故一一举问须菩提
,如来有五种眼不,以审当机见解如何,?非如来平日,不知自己,曾具几眼,还要向当机
口角边,觅消息讨下落也。五眼通收十界,如来五眼圆具,菩萨惟具前四,二乘但具前三,
天趣具二,鬼神有业报五通,亦得具二,其馀四趣众生,癨具肉眼,又则肉眼通十界,天眼
通六界,慧眼通四界,法眼通二界,佛眼惟佛界。偈曰:天眼通非碍,肉眼碍非通,法眼惟
观俗,慧眼了知空,佛眼如千日,照?体还同,圆明法界内,无处不含容。
肉眼四大所成,胜义根清?四大所成,依肉而住,发为能见,其功能但观障内之色,墙
壁障碍之外,乃至隔纸则不能见,故曰碍非通。天眼能观障外之色,故曰通非碍,慧眼观空
,如二乘,能观真谛我空之理,故曰了知空。法眼能观俗谛诸法,了知诸法之相,得法无碍
辩,故曰惟观俗。佛眼犹如千日,照种种?法差别之相,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实相,如依器见
金,见众器差别之相,同是一金平等之相,故曰照?还同,圆明普照十方法界之内,无处而
不含容。又佛所具前之四眼,名虽是同,其功用一一超胜,故皆名佛眼。
此处如来历问五眼,良有深意,无非欲将平等实相般若本体,和盘托出。当机能具顶门
眼,澈底洞见,故一一答曰有。如来既有肉眼,则不?凡夫,凡夫亦有肉眼,何尝非佛,
是明生佛平等。如来既有天眼,不?诸天,诸天亦有天眼,何尝非佛,是明佛天平等。如来
既有慧眼,不?小乘,小乘亦具慧眼,与佛何殊,是名小大平等,佛为大圣故。如来既具法
眼,不?菩萨,菩萨亦具法眼,与佛无?,是名因果平等。菩萨因人,如来果人故。如来既
具佛眼,不?诸佛,诸佛亦具佛眼,与佛平等,是名佛佛道同。此中不惟佛与佛同,在凡同
凡,在圣同圣,斯为直显般若本体,平等一如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也。(1)示佛见圆见


    (2)示佛知圆知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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’‘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’


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一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等河,是诸河所有沙数,佛世界如是,
宁为多不?’‘甚多,世尊!’佛告须菩提:‘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
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:诸心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
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】

  前明佛能见之眼,此明佛所见生心。世界无边,众生类广,生心不一,故逐一举问,先


恒河沙,以问空生。如来说是沙不?答曰如来说是沙。再举一恒河中沙,一沙一河,而论恒
河之数,曰有如是沙等以显恒河之多,再举众恒河中沙,一沙一界,而论世界之数,曰是诸
恒河所有沙数,佛世界如是,宁为多不?答曰甚多。
‘佛告’下,‘尔所’二字,作如许解,谓如许界中,所有国土,一切众生,有若干种
心,如来一一尽知是妄;何以故知其是妄,如来说诸心,皆非离相无住真心,是假名为心耳

‘所以者何’,徵释上文。所以如来说,生心非真,是妄者何也?乃是佛智砲知,一切
众生,生灭妄心,三际迁流,念念不住,全无实体。过去已过去,现在无住处,未来尚未来
。古德:三际求心心不有,心不有处妄缘无,妄缘无处即菩提,生死涅?本平等。
昔日初祖达磨,於少林面壁。二祖慧可,断臂求法。磨问:‘断臂何为?’可曰:‘求
大师与我安心。’磨伸手曰:‘将心来与汝安。’可即时回光返照,心无心相。答曰:‘觅
心了不可得。’磨曰:‘与汝安心竟。’可於言下大悟,绍继祖位。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,
即得离相无住真心矣。
传灯录:德山禅师,著金刚经青龙疏钞一百卷,闻人说南方盛传禅宗,不立语言文字
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谓为魔子魔孙,待我去教化他。遂将青龙疏钞一百卷,担起离蜀,
来至南方。途中肚,向婆子买油栘EI心。婆子指担:‘这个是什麽?’答曰:‘青龙疏
钞。’又问讲何经。答讲金刚经。婆曰:‘吾有一问,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
,未来心不可得,未审上座点那个心?道得点心供养,道不得请别处去。’山无对,心中窃
思,南方婆子,尚且如是,其僧安可轻视。遂往龙潭参信禅师。信预知其来,嘱知客僧,明
日周金刚(俗姓周人呼他周金刚)来山求见,与说外出。晚间引至相见。会晤後,送出方丈


吹灭纸灯,忽然大悟。乃曰:‘穷诸玄辩,若一毫置於太虚;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於巨海。
’竟将疏钞举火焚之。(2)示佛知圆知竟。

    (3)示实福非福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


’‘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’】

  此断第十六种,无心布施无福疑。上言三心皆不可得,又无生可度,无土可严,一切佛
境界,亦应无得,则菩萨所修福德因缘,岂不亦同虚幻耶?恐有此疑。故以无住之福,其福
甚多以破之。承上言,我说三心皆不可得,在汝之意,以为何?设有人以不可得心为因,
用满三千界宝施为缘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当机:如是世尊,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
甚多。以是因缘,即以不可得心之因,界宝布施之缘;既心不住心,则施亦无住,福感无漏
,故曰甚多。他译甚多下,有佛言如是如是,秦译略之。
心印疏:或问心既不可得,则修福亦不可得,如何能得甚多福德,此何通?答岂不
闻乎,犀因玩月纹生角,象被雷惊花入牙。盖月非有意於犀,而犀玩之生纹;雷非有心於象
,而象惊之起花。以是类推,如雷长芭蕉,磁石吸铁,皆无有心,而有是力,物既尚尔,理
何不然,是知不可得心,为不得之得,乃大得也,故言甚多,复何疑哉!

【‘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】

  此如来就当机所答,而印定实福非福,故呼其名而告之曰若福德有实,是住相布施,成
有漏因,福有终尽,其福则寡,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是离相布施,成无漏因
,福等虚空,其福乃多,故如来说得福德多。此正如来佛眼圆见,佛心悉知,一切众生,事
行理行,得福多寡之不同;以显实相本体,由来平等,无住乃证故。1、约知见圆明竟。

    2、约色相言说,分三
  〔1〕示即色非色  〔2〕示即相离相  〔3〕示即说非说

    〔1〕示即色非色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’‘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色身见。何

以故?
如来说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’】

  此断第十七种,实无何有身相疑。上实无有法,佛得菩提;实无有法,名为菩萨,恐
疑一切无有,如来何以犹有身相?故此举问,以释其疑。前:不可以身相见如来,又不


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何以此处复问色身诸相,岂不重之又重也?当知前者,说身说相,初无


足之言,乃指应化身;今身相皆以具足称者,是指实报身。由菩萨因中万行庄严,果上万德

圆满
,具足,即圆满微妙之相。
问:色身与下诸相,有何差别?答:色身是报身之总相;而诸相,乃报身之别相。报身

名卢
舍那,此译?满,修行菩萨,惑?智满,先得根本智,成自受用报身;次得後得智,成他受
用报身。若有住著,亦碍法身,故约此以明无住本体。
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具足者,证最高大身,有无量胜妙之色,故曰色身。问其可以具

足见不
?即审其心有住无住。答不应。以住则成碍,不见法身。‘何以故’下,释:如来说具


色身者,乃万行所感之果报身也。报化非真佛,故即非具足色身。法身本不离色身,亦不

即色身
,故曰是名具足色身。以此观之,如来具足色身,尚属有为;癋九界之色身乎?倘若住著色

身,
即属有为,而非一尘不染,无为之般若本体矣。〔1〕示即色非色竟。

    〔2〕示即相离相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’‘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

见。
何以故?如来说: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’】

  如来复问: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者,无微不至也。不独色身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具足。


诸相无不皆然,具足诸相者,准华严相海品:略如来有九十八种大人相,广明有十华藏
世界海,微尘数大人相。一一身分,众宝妙相,以为庄严。所谓相相无边,无一相而不具足
,故具足诸相。即非是名,准上可知。相而无相,无相而相,见而无见,无见而见者也。


2〕示即相离相竟。

    〔3〕示即说非说

【‘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“我当有所说法。”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


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’】

  此断第十八种,无身何以说法疑。上:如来身相,即非身相,恐疑身相既不可得见,

而岂
说法亦不可得闻耶?故明无法可说,以破之。‘汝勿谓’与‘莫作是念’,皆诫止之词。如
来度生,随机说法,皆是无缘而应,本不曾作念,我当说何法。故诫之曰:汝不可说,如来
有作是念,我当有所说法。然无念何能有说呢?如空谷本不作念应声,自然有声斯应。癋如
来不思议业智,岂待作念而说耶!又诫曰:莫作是念者,不独不可说,即念亦不可起也。
‘何以故’,徵释曰:若有人言,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了解如来所说之义故
,当知佛所说法,因机施教,如谷应声,原无实法。若说如来实有说法,即同谤佛。
‘须菩提’下,伸其正义,谓说法者,实无有法可说,是名说法;设若有法可说,即著
法相。
宗通:如来不可以身相见,亦不可离身相见;非身而身,是为法身。佛法不可以言说

显,亦不
可离言说显;无说而说,是为妙说。前谓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;法无定法,犹带法在;说无
定说,犹带说在。不能无说,焉可无身;既已无身,将谁说法?至此一法也无,尚有何於身


,尚有何於言说耶!
昔须菩提尊者,砶中宴坐,空中雨花。尊者:‘雨花是谁?’答曰:‘我是天帝。’
又:‘雨花何为?’答曰:‘供养尊者,善说般若。’尊者:‘我於般若,未尝说一字
。’天曰:‘如是,尊者无说,我乃无闻,无说无闻,是真般若。’
维摩经:维摩诘问文殊: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?’文殊曰:‘於一切法,无言无
说,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仁者当说,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。’维摩默
然。如维摩诘,是真入不二法门,真所谓无说而说也。本经发起序中,如来亦以无言说法,
说一卷无字金刚经,即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2、约色相言说竟。

    3、约众生非生

【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颇有众生,於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’佛

言:
‘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
。’】

  慧命者,慧以德言,命约寿说,即长老之?名。须菩提,证大阿罗汉果,解空第一,已
得空慧,与般若真空妙慧相应,以慧为命,不惟我空慧,乃是三空慧,以此智慧,能续法身
慧命故。
尔时慧命须菩提,闻说佛不可以相见,法不可以声求,二者甚深之义,恐末法众生,难
以信解。故问可会有众生,於未来世之中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须菩提,如是般若大
法,末世不无生信之人,自有一类大乘根器众生,能生信心。此等众生,已达离相无住,本
无我法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故曰彼非众生,然解虽已圆,修证未极,故曰非不众生,即现
前非不是众生也。
何以故,此等众生,还名众生,如来说实非凡夫众生,是名菩萨众生。而能荷担如来,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
唐长庆二年,长安兴善寺,灵幽法师暴亡,见二使引见阎王。王问在世习何业?对曰常


金刚经。阎王合掌赐坐,命幽朗诵一遍。王曰:‘念此经中,而少一章,如贯花之瞃,中有
不续。真本在濠州锺离寺,石碑上,可往查对,摪si人间;师寿合终,今加寿十年,归劝世
人,受持此经。’幽既还魂,奏闻其事,奉敕遣使,往濠州查看,果有此六十二字,遂命增
入。秦译本无,今据魏译本增补。〔一〕审示竟。

    〔二〕直显,分二
  1、呈悟蒙证  2、正显本体

    1、呈悟蒙证

【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’佛言:‘如是,如

是。

  此断第十九种,无法如何修证疑。上无有定法,名为菩提;实无有法,而得菩提,恐
疑既无有一法可得,岂佛果亦是无得耶?故须菩提白言世尊,佛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
无所得耶?观此‘耶’字,虽似有疑,却是呈悟。故佛言如是如是。以空生既悟般若本体,
无得之旨,故重言如是以证之。1、呈悟蒙证竟。

    2、正显本体,分二
  〔1〕自性平等  〔2〕诸相平等
  〔1〕自性平等,分四
  A、亲证无法  B、直示平等  C、转释平等  D、引事显胜

    A、亲证无法

【‘须菩提!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  此佛以自证菩提,以显般若无得之旨,故呼当机之名,而告之曰:我於无上菩提,乃至
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无上正等正觉。‘少法’者,对多法言,但非无有三明六通,五眼十力
,四无所畏,十八不共诸法可得。乃至少法亦无所得,若有少法可得,是名法缚,则是妄未
尽,而理未圆,不名无上菩提。
问:如来因中劝修万行,果上而成万德,名得菩提,何谓无有少法可得?答:楞严经中
:譬如演若达多,晨朝以镜照面,爱镜中头,眉目可见,嗔责己头,不见面目,怖头已失


无状狂走。忽然狂歇,头非外得。喻众生无上菩提,迷时本无失,悟时亦无得。佛证菩提,
亦复如是,安有少法可得。
坛经: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既无一法可得,宁有菩提可证耶?我佛无得无证,
无名可名,是以强名曰: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A、亲证无得竟。

    B、直示平等

【‘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】

  ‘是法’,即是众生真性,般若实相本体是也。此体生佛同具,迷悟一如。楞严:众
生本元真如,与诸如来,成佛真体,无二无别。故曰平等。
凡夫不见真性,妄识分别,自生高下;谓迷时为凡则下,悟後成圣则高。不知此性能为
迷悟所依,不为迷悟所变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本无高下。
黄砨禅师:若观佛作清?光明解脱之相,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,作此解,历恒
河沙劫,终不能得阿耨菩提。又:心若平等,不分高下,即与众生诸佛,世界山河,有相
无相,擁腝方界,一切平等,无我彼相,此本源清?心,常自圆满,光明遍照也。
傅大士:水陆同真际,飞行体一如,法中何彼此,理上起亲疏,自他分别遣,高下执
情除,了斯平等性,咸共入无馀。
心印疏:平等二字,乃诸佛出世本怀,亦此经之教眼也。若夫序文,著衣持?,入舍
卫城,次第而乞,此明如来行平等之事也。至於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收衣?,洗足而坐,
此显如来证平等之理也。及乎正宗文中,问答发挥,皆如来说平等之法也。即其降心离相,
住心无住,乃彰此平等之用也。而至菩提无法,辗转推详,皆显此平等之体也,自此之後,
虽有多文,无非显此平等之义也。即当机前来,涕?悲泣,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。今者复呈
,菩提无得,正悟入此平等之体也。故知‘是法平等’一句,乃如来画龙点睛,只要诸人向
破壁飞腾而去耳。读是经者,亦不可不著眼也。B、直示平等竟。

    C、转释平等

【‘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


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】

  此承上转释,既然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何以现见生佛判然?凡夫未离四相,我法所蔽
,不得正觉;二乘不修善法,偏於真谛,不得正等;菩萨真俗等观,修证未满,不得无上。
果能离我人等四相,则?凡夫之不觉,名为正觉;能修一切善法,则?二乘之偏枯,名为正
等;能具修一切善法圆满,则?菩萨之有上,名为无上。故曰以无我,无人,无众生,无寿
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此文以十法界反显正明以彰菩萨真俗平等修因
证果之相。
以无我等四相,即上文应无所住,不住於相故。修一切善法,即上文而生其心,能生六
度之心故。以无我等,而修善法,正终日无住,终日生心;虽修善法,能离四相,正终日生
心,终日无住。真俗圆融,空有无碍,平等平等,故即得无上菩提。
‘须菩提’下,恐著善法之见,故曰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。以离相之修,修即


修,但为断妄复真,假名安立,故曰是名善法。C、转释平等竟。

    D、引事显胜

【‘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


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为他人说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
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】

  此断二十种,所说无记非因疑。上言修一切善法,即得菩提。恐疑须修善法,可得菩提
,而持说四句偈等,偈但名句文身,属无记法,岂得为菩提因耶?当知偈虽文字无记法,而
能诠具观照般若,离相无住之用;诠显实相般若,平等自性之理。故持说福德,超胜宝施。
是以举大千界中七宝,聚如须弥山王之高大,持用布施,福德当然是多;若人以此般若波罗
密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,於前宝施福德比较,宝施百分,不及持说一分
,即便百千万亿分,乃至种种算数譬喻,皆所不能及。
问:经功何以如是超胜?答:佛所说法,皆从佛心无漏善性中流出,离言说相,故持说
能为菩提之因,是知般若,不但修一切善法,离相可证菩提,即文字无记性,离相亦得证菩
提,岂宝施有漏之因,所可及哉。大科〔1〕自性平等竟。

    〔2〕诸相平等,分五
  A、约生佛以显平等  B、离空有以显平等  C、无去来以显平等  D、非
一多以显平等  E、即诸见以显平等

    A、约生佛以显平等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“我当度众生。”须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


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,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。须菩提!如来说:
“有我者,则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”须菩提!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,是名凡
夫。】

  此断二十一种,平等何度生疑。上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恐疑法既平等,生佛一
如,何如来却度众生?为断此疑,故诫须菩提曰:汝勿谓如来有作是念,我当度众生此诫
其不可作是说也,‘莫作是念’句,?诫其不可作是念也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释:实无有众生,如来度者。以一切众生,本来是佛,个个具有如来
智慧德相。如来虽说法度生,本不作念。如风不凉,人人自凉。亦不住相,不见有能度之我
,及所度众生,能所相泯,生佛一如,所谓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众生。
‘若有众生,如来度者’,此乃反释。以佛与众生,原是一体,绝无能所,若见众生为
所度,如来为能度,则能所炽然,即同凡夫见解,有我人众生寿者,四相不空矣,岂得称为
如来哉!上明所度空也。
如来说有我者,下明能度空也。此承上,既然无我,何以如来又说,我为法王,於法自
在,岂不是我耶?盖如来说有我者,即非同凡夫之有我,乃是法身真我,体性空寂,无我而
我,我而无我。乍奈凡夫之人,不解此义,以为如来,亦同凡夫之有我。
‘须菩提’下三句,恐人一闻如来说我,不同凡夫,又认佛与凡夫有隔。故?举凡夫而
扫之。‘凡夫者’三字,是举;如来说‘即非凡夫’,是扫。随举随扫,令泯圣凡之见,不
容分别,则圣凡平等矣。末句‘是名凡夫’,但是世俗言说,假名凡夫耳。此科文中,重重
拂?,谓如来本来无我,但凡夫执之为我,故说无我之法,以度凡夫,究竟凡夫亦本无我,
不但无我,且无凡夫,何处更有众生可度?至此发明实无众生灭度者,详尽无馀矣。A、约
生佛以显平等竟。

    B、离空有以显平等,分三
  〔A〕离有见  〔B〕离空见  〔C〕较福胜

    〔A〕离有见

【‘须菩提!於意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’须菩提言:‘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


观如来。’】

  此断二十二种,以相比知真佛疑。上: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谓法身如来,不离一切
诸法,即诸法中平等一如之义。後又:不可以色身诸相见如来,恐人执前疑後,执後疑前


故复问须菩提,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前依正离相科中,已问斯义,而前见如来不,此
观如来不;见之与观,不无少?;见属现量,观属比量。法身如来,不但离於声色,亦且


於知见,将何从而观之!须菩提大权示现,为不达法身离相之众生而答,故言如是如是,以


十二相观如来,?非须菩提前後自语相违。前既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此乃以三十二
相观如来,实为众生作弄引耳。

【佛言:‘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’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如我

解佛
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’】

  佛言:若以三十二相得观如来者,则世间转轮圣王,亦有三十二相,岂不即是如来耶?
意谓法身离相,未可以著相而见。前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若不离相,安见法身?
转轮圣王,即金轮王,乃四王之一。世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。金轮王王四大部洲,银轮
王王三洲除北洲,铜轮王王东南二洲,铁轮王只王南洲一洲。金轮王所以称圣者,能以十善
化世故也。四洲诸国,无敢违命。设有违者,圣王乘轮宝先往,不待干戈,自然宾服。
此王具足七宝:一金轮宝,名胜自在。王若出世,海水减浅,海边现出轮王道路,王乘
此宝,一日可以?行四天下。又有:此宝乘之,可以?行虚空,以今飞机,可以证知实有
其事。二白象宝,其力勇健,善能作战,古来多用象兵。三马宝,名勇疾风,所往诸处,其
行如风。四神珠宝,即如意宝,人有所求,能雨一切宝。五主藏臣宝,名大财,随王?行,
王欲布施,需用财宝,向取之时,癨要有土处,掘之便得财宝。六女宝,名?妙德,不由胞
胎受生,乃属化生。七主兵臣宝,亦将军宝,名离垢眼,善识兵法,名闻四洲。轮王有此
七宝,故得王四洲国土,具足千子,其身金色,亦有三十二相,不过比佛之相,稍不明显。
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者,即解如来所说离相之义,法身不可相见,故


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
【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‘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】

  尔时世尊,为破众生著相之心,而说偈言。若一切众生,以三十二相之色,以为能见我


;以四辩八音之声,而求我者,此皆寻言取相,非正知见。纵有所修,必蹈邪径,邪者偏邪

,偏
於有边,故曰是人行邪道,道即径也。色声为外尘之法,见求乃内心之执,法执未破,安得


见离相法身,故曰不能见如来。此佛为离常见,令人不滞於有也。
华严经:色身非是佛,音声亦复然,不了彼真性,是人不见佛。
肇法师:诸相焕目而非形,八音盈耳而非声。应化非真佛,亦非说法者,法身清?,
犹若虚空,无有染碍,不落一切尘境。〔A〕离有见竟。

    〔B〕离空见

【‘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须菩提!莫


是念: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】

  此断二十三种,福果非关福相疑。上:不应以三十二观如来,如来是福果,三十二相
,是积福所成之相,既不应以相观佛,则福果非关福相矣,恐人不滞有见,而落空见,以


切相皆不取,而成断灭。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:汝若因闻色见声求,是行邪道,便作是念:


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是又执无之过;譬如出囿入网,解脱良难,执
药成病,缠绵更甚。古德:宁起有见如须弥山,莫起空见如芥子许。故诫之曰:莫作是念


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而得菩提。

【‘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


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说断灭相。】

  此如来出过诫劝,因上文正宗以来,屡言无相,无得,无说无法,破相之谈,可谓极矣
。当知佛以众生著相,故教以离相之法,?佛相亦离,则十界之相俱离,若执空为是,必至
断灭因果,堕一阐提。故如来於此,叮咛至再,为离断见,令人不落於空也。佛恐须菩提,
一向解空第一,闻此破相之谈,遂起执空之念,故曰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
者,必至拨无因果,说诸法断灭,所以不惜唇舌,复诫劝之曰:莫作是念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徵释正义,良以发菩提心者,非但不应取法,亦不应取非法;双离空有
,方归中道,故於法不说断灭相。佛之教人离相,以有相之常见当离,而空相之断见亦当离


何尝教人断灭相耶!
华严经:色身非是佛,音声亦复然,亦不离色声,见佛神通力,诸佛说空法,为治於


故,若复著於空,诸佛所不化。此经前来,如来皆谈妙有,非有非空,故即有以说空;此後
至正宗分止,皆说真空不空,故即空而显有;则不滞空有,双离断常,岂非中道实相,平等
般若本体乎。〔B〕离空见竟。

    〔C〕较福胜

【‘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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;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於忍,此


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’】

  此较量无我福胜,若发心菩萨,以恒河沙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,所得福德,可谓多矣。
若心有所著,乃为住相布施,则成有漏之福,感报人天,不到彼岸。若复有人,虽不能以沙
界七宝布施,但能知一切法无我,其福自胜。知一切法无我者,知人无我,则破我执;知法
无我,则破法执;二执既破,即证无生法忍。於三界内外,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。即修行六
度,亦不住人法之相,一体空寂,湛然平等,忍可於心,故曰得成於忍。
此菩萨胜前菩萨者。以前之菩萨,宝施有漏。此之菩萨,法忍为真。即前通达无我、法
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,为得无漏福德,故胜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徵释福胜所以。意谓何以故,此菩萨福胜於前?以诸菩萨不受有漏福报
也。‘以’因也,诸助语词。有漏之福,终有穷尽。永嘉禅师:住相布施生天福,犹如仰
箭射虚空。福尽必堕,是以不受。

【须菩提白佛言:‘世尊!何菩萨不受福德?’‘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


故说不受福德。】

  此尊者,不了不受福德之义,故复问佛:何菩萨不受福德?佛告之曰:须菩提,若菩
萨受福德,即是心有贪著,乃成有漏因果,不成菩提。故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方成无
漏;是不贪著之故,说不受福德。B、离空有以显平等竟。

    C、无去来以显平等

【‘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


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】

  此断二十四种,化身出现受福疑。上:菩萨不受福德,又不可色见声求,何以如来


九界众生供养恭敬,现身说法耶?故以法身无相而破曰:若有人言,如来若来若去,若坐若


,是人不解我前所说,如来者,即诸法一如之义。如者,如如不动,动既不动,安有去来坐
卧之相。故徵释:何以故,如来无有去来坐卧之相?如来者,法身理体,周擁腝方;既然
周擁艫则来无可来,去无可去,故曰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
问:如来入城乞食则去,归到癨园则来,何得无去来?答:云驶而见月运,月本不曾
有运;舟行而见岸移,岸亦何尝有移。乃随众生机见耳!
金刚解义:如来二字之义,而示以真佛无相也。盖真如法身,本无去来。其来也,心
?见佛,非是佛来;其去也,心垢不见,亦非佛去。譬如水清月现,月本非来;水浊月隐,


亦非去。可知人心有清浊,佛本无去来。其去来者,应现化身也;无去来者,真性法身也。


、无去来以显平等竟。

    D、非一多以显平等

【‘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於意何?是微尘众宁为多


?’须菩提言:‘甚多,世尊!】

  此断二十五种,法身应身一?疑。上:法身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恐人执著应身,随

机应
现,示有去来,而生一?之见。故举世界微尘,非一非?以破之。问须菩提言:若善男子、


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,碎之为微尘。在汝之意,以为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耶?不多耶
?须菩提就事答言:甚多,世尊!此处亦有他本,无‘须菩提言’四字,有者居多,故今从


数也。

【‘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,所以者何?佛说:微尘众,即非微


众,是名微尘众。】

  ‘何以故’者,徵起释成。谓何以故,我说甚多;我不执实有故,随顺世谛而说多耳,
若是微尘众是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
‘所以者何’,乃重徵更释。所以不说者是何之故,佛说微尘众,本无自性,乃是碎世
界之所成,非实有体,故曰即非微尘众;不过假名安立,故曰是名微尘众。
世界可碎为尘,微尘可合成界,则世界微尘,皆无自性,皆非实有;而众生无有般若妙
智,处处执著。闻世界著世界,闻微尘著微尘;计世界为一,计微尘为多。界既可碎之为尘
,则一非定一;尘既可合之成界,则多非定多。多非定多,则即多是一;一非定一,则即一
是多。一多交互,一多无碍,此性何尝不平等也。
刊定记:言世界者,喻法身也;言微尘者,喻应身也。世界一也,微尘?也。碎界作

尘,
尘无?性,合尘为界,界无一性。故弥勒偈曰:去来化身佛,如来常不动,於是法界处,非
一亦非?。?即多也。
昔秦跋陀禅师,问生公曰:‘作麽生说色空义?’生曰:‘众微聚曰色,众微无自性曰
空。’师曰:‘众微未聚,唤作甚麽?’生罔对。师曰:‘汝癨说得果上色空,不曾说因中
色空。’问:‘如何是因中色空?’师曰:‘一微空故众微空,众微空故一微空;一微空中
无众微,众微空中无一微。’於此透得,方信平等法界,非一非?。

【‘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,即是一


相。如来说: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’‘须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,但
凡夫之人贪著其事。】

  上明微尘非多,此明世界非一。复称世尊: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本是微尘积聚所
成。聚则界有,碎则界空;亦无自性,非实有体,故曰即非世界。不待碎後方空,即现在之
时,性常自空,非真实有。犹如梦境,梦时非无,及至於醒,了无所得。凡夫处长夜大梦之
中,迷执实有世界,若至悟後,了知世界性空。永嘉禅师:梦明明有六趣,觉後空空无
大千。又不独觉後方空,即在迷位之中,一切世界,未始不空?故曰即非世界。真空不碍妙
有,妙有不碍真空,故曰是名世界。
‘何以故’下,徵释世界非实。何故我,如来说即非世界,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
相;一合相,指真性言。真性撔Α砆方,惟一无二。真性乃是整个,合而不分,本非有相,
强名曰相,能为一切诸法所依之体。非由假合而成,无始以来,常住不变,为诸法中实。非
虚非幻,而世界安得而比之。世界是假合,聚尘所成故;世界有变迁,劫尽则坏故;世界是
虚幻,乃非实有故。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真性耳,岂有是理耶!
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者,此仍是须菩提语。谓如来说,真性平等一
相,为一合相;真性如虚空,本来无相可得,故曰即非一合相;无名勉强安名,故曰是名一
合相。
‘须菩提,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’。此佛见须菩提所言不错,乃顺其语而告之曰:真


虽为一合相,即是不可说,以其离言说相故,非语言之所能及故;‘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


者。以凡夫之人,不明真性之理,本来离相,妄生贪著。
‘一合相’,又释,谓世界若执为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以世界之一相,乃和合多数之
尘相所成,故如来说一合相。世界既可碎为多尘,则一非定一,合非定合,故即非一合相
,不过是名一合相而已。‘须菩提,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’,以其无有自性故。但凡夫之
人,贪著其事,而昧一多平等之理,故执世界为一合相。
又以世界之一相,喻真性;微尘之多相,喻烦恼。众生迷真起妄,妄有八万四千尘劳烦
恼,如碎世界为微尘,烦恼虽多,究竟妄无自性,非实有体。若烦恼是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
烦恼。何以故?佛说烦恼全体即真,故即非烦恼,但是假名无实,名曰烦恼。如微尘无自性
,非实有体,若微尘是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,徵释何以故,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
众,是名微尘众。
真性亦复如是。以真性不离烦恼,故即非真性,是名真性。如世界不离微尘,故即非世
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以真性是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,不能随缘而成八万四千尘劳烦恼。
今既从真起妄,如来说真性,即非真性,是名真性。如世界是实有,即是一合相,以一界合
多尘所成之相,不可再碎为尘;今既碎界成尘,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
佛谓须菩提,言真性者,即是不可说。若言真显妄,则成二妄。但凡夫之人,不明真性


贪著事相,故说有真性耳。如佛告须菩提言: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定说,是一是合,但凡夫
贪著其事耳。此段言尘界非多非一,正显真妄非一非多,与法应非一非多,一多平等也。D
、非一多以显平等竟。

    E、即诸见以显平等

【‘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!於意何?是人解我

所说义
不?’‘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】

  此断二十六种,贪著实有我见疑。上: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;恐疑实有我见,故以非


非无破之。谓须菩提曰:若人言,佛说我见,人见,众生见,寿者见,在汝之意,以为何

?是
人还能解我所说之义不?空生深悟平等实相,般若本体,我即无我。无我说我,故答曰:不
也,世尊,是人不解如来所说,诸见平等之义。
问:前说我等四相,此说四见,是同是??答:相者,法所现也;见者,心所取也。执


是?,执见是细。?执易除,细执难破。如来示有我等四见,执著既离,此乃不见而见,非

同凡
夫虚妄分别之见也。

【‘何以故?世尊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

,是名我见
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’】

  此徵释正义,何以故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之义。世尊,如来说我等四见,即非我等四见,


四见无有自体可得故。为对治众生执著之心,假立名言,而说我等四见。故曰是名我见,人

见,
众生见,寿者见。经中前言离我相,此离我见,其理已是深一层。诸见俱离,则平等之本

体斯
显。
上来显自性平等之後,再显诸相平等,首明生佛平等,则圣凡无二;次空有平等,则不
属断常;三法应平等,则无有去来;四一多平等,则尘界性空;五诸见平等,则药病双祛。
以归无住真义,般若本体。二、直显般若本体竟。

    〔Ⅱ〕通结始终心要,分三
  〔一〕直指知见  〔二〕持说福胜  〔三〕正示观法

    〔一〕直指知见

【‘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


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】

  此通结正宗分中,从始至终,所说心要之法。经初,空生请问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
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何应住?何降伏其心?佛则答曰: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至
此结归则曰:应如是知见,如是信解,是即首尾照应。
佛谓须菩提:若有真正发菩提心之人,於我前来所说一切法,应当如是知见信解。一切
法,乃通指上文,住心无住,降心离相,发心无法之法。如汝问我:何应住?我则教汝:
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汝今应如是知。如汝问我:何降伏其心?我则教汝:一切众
生,悉皆令入无馀涅?,而灭度之;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汝应如是见。如汝问我:善男子、
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我则教汝:实无有法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汝应
如是信解。虽然我如是说,汝能如是知见信解,还要不生法相,始得与般若相应。法相即住
心无住,降心离相,发心无法之法相。果能法相不生,则知为真知,见为真见,信解亦为真


解。诸相销亡,一心无寄,般若玄旨,妙极於斯矣。
须菩提,所言法相者,乃如来随机演说,如谷应声。如来心中,原无法相。前无法可
说,是名说法;故曰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〔一〕直指知见竟。

    〔二〕持说福胜

【‘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癨世界七宝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


,持於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】

  此断二十七种,持经功德取相疑。上:不生法相,恐疑既一切法,不生法相,则持经
功德,宁非取相耶?故说此以破之。佛谓须菩提,若有人,以满无量阿僧癨(此无数)世
界七宝,持用布施,此指住相布施之人,非指无住行施菩萨;若无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
量,无可比较。以住相布施,乃为有漏;若更有发菩提心之男女,持於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
,而能受持读诵以自利,为人演说以利他,二利繁兴,其法施之福,乃是无漏,自然胜彼宝
施之有漏矣。〔二〕持说福胜竟。

    〔三〕正示观法

【‘何为人演说,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。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


,应作如是观。’】

  此徵释福胜所以。先示说法之轨则,再示观法之功能。全经结局於此。正如来至极悲心
,於法会告圆之际,特徵起释成,仍以三种般若而结归之。为人演说,是文字般若;不取於
相,是观照般若;如如不动,是实相般若。
徵问:何为人演说,而能福胜无量宝施?释曰:不取於相,虽依文字般若而说,不取
名字相,言说相,心缘相,能演出文中所诠之观照妙智,实相妙理,智与理冥,理得智显。
不取於相,即观照工夫。观照功深,而能离相。不取我相,法相,非法相;照见我空,
法空,空空。三执全消,三空顿证。
如如不动,即实相本体。此体本是一心真如之理,一如一切如,无法不如,所谓彻法底
源,无动无坏。若心取相则动,则不如如;不取於相,则如如不动矣。
末世发菩提心众生,果能如是为人演说,依如理起如智,以如智照如理,即为荷担如来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故其福胜彼无量宝施。
‘何以故’者,重徵以何之故,定要不取於相。意谓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故复示以真
空观智,照破一切诸法之妄相,方见般若实相之本体。
‘一切’者,切字去声,包括之词。即举五阴,六入,十二处,十八界,三界一切有为
生灭之法,悉皆虚妄,不是真实。乃由众生撿髉所执,执为实有。此乃情有理无,以般若智
照照之,内之身心,外之世界,如梦境,如幻事,如水泡,如影像,如朝露,如电光,一一
不实无常,无可爱乐。迷时非有似有,悟时有即非有。
如梦者,梦中境界,梦时非无,及至於醒,了不可得。永嘉:梦明明有六趣,觉後
空空无大千。又不待醒後方无,正当梦时,何尝实有?因众生梦想颠倒,妄执为实,梦可爱
境,心生爱恋;梦可畏境,心生畏惧。即心随妄境转也。
现前身境亦复如是,本非实有。由众生处在长夜迷梦之中,曾不觉悟,迷执为实,妄起
憎爱之惑,而造取之业,枉受生死之苦!
问:梦境非实,人所皆知,现前身心世界,日间所见之境,何得谓为梦境耶?答:子但


一夕之梦为梦,而不知一生之梦,为大梦。诸葛武侯曰:大梦谁先觉?即指一生之梦也。更
不知历劫之梦,为迷梦,自有无明不觉以来,即在梦中。生相无明未破,其梦尚未大觉,佛
直破生住?灭,四种梦心,方称大觉。子不知人生是梦,即在梦中未觉,故不信一切皆为梦
境。
如幻者,有为诸法,悉皆如幻。犹如幻师,以幻术力,现出种种幻事。如咒土生瓜,符
水化鱼等,举体虚妄,现前似有,孩儿认以为真,大人知其是妄。现前身境,亦复如是。迷
者执为实有,悟者乃觉真空。
如泡者,泡即水泡,乍起乍灭,而不久停。如影者,影即影像,依形故有,全无实体。
如露者,露即朝露,须臾之间,见日即?。如电者,电即电光,生时即灭,倏忽便无。一切
有为诸法,亦复如是,悉皆无常不实,自当於此诸法看得空,方能用功著得力。梦等六喻,
即是入真空之微妙观门。以此观照妙智,能入实相妙理,方得般若本体。故如来最後垂嘱
:应作如是观。‘应’者当也;‘如是’,即六种譬喻;‘观’,即妙智。此妙智,安契
如如不动之理,而证法身真境,直到涅?彼岸也。
又复当知,於一切有为法中,而起六种妙观,但观虚妄生灭之相,即见如如不动实相。
?不必拨万有,而觅真空。如庞居士:‘但自无心於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’又百丈
:‘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’果能如是,方堪入廛垂手,教化众生,为如来使,行如来事矣
。正宗一大科至此已竟。

    Ⅲ、流通分

【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


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】

  此正信受流通,亦即经家叙意,结集经藏之时,必叙大法之始终,始则如是我闻等,六
种成就;终则佛说是经已,一会欢然。此乃结经之常仪也。
佛说,即我佛妙观察智,观察众生机宜,能信般若大教,故著衣持?,入城乞食,还归
饭食,洗足安坐。先已无言说法,说出无字金刚,以为本经之发起。後被当机觑破,硈睵启
请。再说这卷文字般若,既有文字,必落言说,故佛说。
此经所说,不出降心住心,观照之功;如如不动,实相之理;为众断疑生信,从始至终
,重一信字。初当机闻说,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’,乃问曰:


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否?’佛则诫曰:‘莫作是说,如来灭後,後五百岁
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,乃至一念生?信者。’迨後当机既悟妙
理,乃生?信。则曰:‘世尊!若复有人,信心清?,即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
功德。’佛又举喻较量,乃曰: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无量亿劫恒沙
身施。
正宗将毕,如来结: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
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即为人演说,亦须不取於相,方尽金刚妙理,方契实相般若,如如不动
之本体。至此经义已尽,不须再说。故曰佛说是经已。
长老须菩提,解见在前,即诸四众弟子,一切世间,三善道众生,闻佛所说之教,能解
教中之理,故皆大欢喜,即法喜充满也。信受奉行者,既深解实相之理,则疑断信生,受持
无失,蹑解起行,奉为指南,力行不倦。闻佛所说,即闻慧;皆大欢喜,即思慧;信受奉行
,即修慧;闻思修三慧具足,何难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经中所:一切诸佛,皆从此
经出,良有以也。今者讲演已竟,法会已周,请各从闻思修,速证无上菩提,是所望焉。